亮剑之军工系统 第23节

  “明天咱们就试试……”
  “什么明天!”张万和“腾”的一声站了起来:“现在就试,马上给我整几个炮弹壳出来……不,整几十个出来,分不同批次烧烧看!”
  “是!”各分厂主任应了声,当下就像救火似的离开了。
  张万和紧紧的握着王学新的手,感概道:
  “王学新同志,这要是能成,你可就帮了一个大忙了!”
  “你知道这铁的问题给咱们带来多大的困难吗?”
  “咱们游击队员还得拼着性命去扒铁轨呢,这要是能自己生产出合格的钢材。”
  “这这……这真是太好啦!”
  说到后来连张万和都想不出词了。
  第33章 银元
  被张万和这么一说,王学新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
  八路军许多装备无法研发或是存在质量问题,其实都是被“铁”这原料给卡了脖子。
  最典型的就是手榴弹,用李云龙的话说,就是:“咱的手榴弹那是一炸两半,这玩意在战场上净耽误事!”。
  这话说的没错,其实一炸两半还算好的了,有的手榴弹炸响之后就崩出一个小缺口,就像破了的罐子似的。
  在战斗中,有时明明将手榴弹抛到鬼子脚下,“轰”的一声眼看着鬼子被炸在烟雾里,但鬼子除了咳嗽几声脸被熏黑之外屁大的事都没有。
  但由于八路军实在没什么装备,部队还是不得不用这种手榴弹。
  于是就有了李云龙那句话:“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有总比没有强”。
  究其原因,其实就是铁的质量太差无法进一步加工……一加工不是碎就是裂,你也拿它没辙。
  要是用这“白心韧化技术”提升了铁的质量,那是不是说手榴弹就可以打上凹槽其质量也可以提升一个层次了?
  除此之外,地雷是不是也可以提升一个层次?
  另外还有子弹壳,是不是也不需要可怜巴巴的在战场上捡然后“复装”了?
  后来王学新才知道前两者是可行的,子弹壳的加工对铁的质量又有更高的要求,白心韧化技术还是力有未逮。
  掷弹筒的仿制可以说是目前兵工厂的头等大事,就连张万和也不敢有半点疏忽。
  于是包括张万和在内的几个主任基本把手头的事放下了,优先弄火炮和炮弹。
  翻砂铸形这个步骤比较快。
  其实如果到了正规的生产步骤还是要谨慎的,因为炮弹的尺寸大小要与火炮口径能对上,否则大了塞不下,小了密封性不好影响射程。
  不过此时的主要目的是验证“韧化”是否可行,所以这方面暂时没有要求,大概的设计了一下然后就在二分厂整出了五十几个炮弹壳。
  然后将炮弹壳一个个排列在方炉内,覆盖上细砂,准备点火时才碰到一个难题。
  “咱们怎么知道炉温啥时候到950度呢?”五金问:“总不能用手去试试,看看温度是900度还是1000度吧?”
  “观察火的颜色。”二分厂主任张若中在这方面有些经验,他回答道:“色彩结合亮度可以大致判断炉温,不过必须得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二分厂就有几个。”
  “那还愣着做什么?”张万和说:“去把这几个老师傅都调来。”
  张若中应了声,就安排人去喊了。
  苏欣对此有疑虑:“厂长,不是我不相信这些老师傅。人为看火肯定有误差,同样的火让每个师傅来看都不一样,何况老师傅就这么几个……”
  “这好办!”张万和心急火燎的说:“让老师傅带几个徒弟,另外,拿个小本本把亮度、色彩变化等要点一个个都记下来。谁要是留一手,我张万和跟他没完!”
  也难怪张万和会这么说,老一辈的铁匠许多都是一代传一代,靠的就是经验,更像是一种民间手艺而不是工业技术。
  但年轻一辈的技术员尤其是苏欣,他们的思维方式就不太一样了。
  他们要的是仪器、是精确、是数据……而不是只凭老师傅大手一挥:“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都多,吃的盐都比你们吃的饭多,听我的没错!”。
  正在众人犹豫的时候,王学新的一句话就解决了这问题。
  “哎……我说。”王学新:“苏欣同志刚才不是还这熔点那熔点的,找一个熔点950度的东西搁里头不就得了?”
  “说得对啊!”五金重重的挥了下拳头:“熔点950度左右的东西搁里头,熔了就代表温度到了,没熔就代表还得加热。好办法!”
  “咱们怎么就没想到呢?”张若中愣愣的望着王学新,接着又将目光转向了张万和,问:“厂长,那……咱们还要不要老师傅啊?”
  “要,怎么不要了?”张万和没好气的回答:“老师傅要,王学新同志的办法也要。”
  接着张万和就乘着王学新帮工人填砂时,用手指点了一圈手下那一干主任,压着声音批评道:
  “你们这一个个的,啊!这还主任呢,技术人员呢,高材生呢!丢不丢人哪?”
  “人家小东北一个当兵打仗的都能想出办法。你们却拿这事没辙。”
  “这要是传出去了……咱兵工厂的面子往哪搁啊?”
  “到时你们也就全别干了,让小东北来不就成了?”
  苏欣一双睛睛眨吧眨吧的望了望王学新,暗道这个小东北真是够机灵!
  之前要说是他见过鬼子用这技术所以知道得多也就算了,可是利用熔点来测温度的办法……就不是常人能想得到的了!
  至少她这个高材生一时半会也没想到。
  见王学新走了回来,张万和赶忙收住了嘴,然后“嗯哼”清了下嗓子,像没事的人似的将音量转为正常:“那个,嗯……啥东西熔点950度啊?”
  苏欣想也不想就回答:“银,961.78度!”
  哟,都精确到小数点了。
  王学新心下一阵佩服,不愧是复旦的高才生,这都能背下。
  后来王学新才知道,这其实是苏欣的特长,是张万和让苏欣管理三分厂的原因之一。
  张万和没有迟疑,马上下令道:“找几个银元来,动作快!”
  八路军虽然穷,但几块银元还是有的。
  找来后将银元分成几小块,放置在炉内的不同位置……这是为了保证炉内不同位置温度一致。
  接着就是长时间加热同时注意别让银块熔化就成了。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一点不简单。
  因为这方炉得日夜不停的烧,还得时刻观注炉内的银元是否熔化,不小心化了不但要降低温度,还要再往里加银快以便继续观测。
  张万和打趣道,这都像是太上老君炼仙丹了。
  张万和将人手分成了三批轮流看护,每批至少都有一个老师傅一个主任。
  老师傅用来看火,主任则是直接对炉火负责并随时可以调动足够的人手应急。
  多出来的那个主任则负责兵工厂的正常运作。
  其实说是三批,张万和这几天基本都没睡,时不时的就在炉前走来走去,还边走边搓手。
  苏欣偷偷告诉王学新:“我来兵工厂大半年了,还从没见过厂长这么紧张。”
  第34章 子弹改地雷
  不知道是巧合还是怎么着,王学新被分到苏欣一组。
  其实王学新觉得自己不太需要参加这种轮班。
  告诉他们原理就成了,其它的事比如看火焰色彩、亮度之类的他又不懂,有老师傅在就没王学新什么事。
  但张万和却是死活不答应,他不满的批评王学新道:
  “我说你这个同志,怎么连这点积极性都没有啊?”
  “年轻人哪,就是多吃点苦,不吃苦怎么成长呢?”
  “你说你不懂火焰不懂烧炉,我也没让你烧炉哪!”
  “你只需要在旁盯着,这盯着盯着,说不定就想起什么来了呢?”
  “我可跟你说啊,你可是从你们团长那借来的,说不准还要给装备租!”
  “你这工作态度可不行!”
  王学新不知道的是,张万和哪是为了图他看什么炉或是想起什么东西!
  张万和跟李云龙是老乡,大别山出来的,虽然不像李云龙那样牛逼哄哄的山大王思想,但跟李云龙一样是鬼精鬼精的。
  安排人手看炉时张万和心下就寻思着:
  这小东北是个人物哪,不但给出了仿制掷弹筒的新思路,还给出了钢材韧化技术……
  只这一下就几乎把兵工厂能生产的所有装备都推上一个新层次了。
  人才哪!
  兵工厂就需要这样的人。
  可这要是想把小东北调过来,那李云龙能放人么?
  才跟他借几天就跳起脚来骂娘了!
  想来想去,张万和就“嘿嘿”一笑,问着警卫员:“苏主任是哪一组?”
  “报告厂长,第三组!”
  “把王学新也安排到第三组去!”
  “是!”
  于是王学新就只得赶鸭子上架到第三组上工看炉火去了。
  苏欣待人很亲切,称呼其它几个主任都是吴叔、张叔的叫,称王学新就有点没大没小的喊“小王同学”了。
  王学新对这称呼不太满意:“咱俩你大还是我大啊?这小王小王的,喊得怪顺口的啊?”
  苏欣“哦”了一声:“要不这样,小王同学。我叫你同志,你叫我主任?”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