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相比自己宫里的几位佳人,花蕊夫人无疑是最懂得照顾人一个。
  过了几日,前线因为地形的劣势亦传到了成都。
  罗幼度并未着急。
  他精于兵事,知道行军作战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利己方的情况。
  正是考验将官应对能力的时候。
  他没有出手干涉,而是任由前线将官发挥。
  直到这日,毋昭裔、欧阳回上门求见。
  欧阳回是毋昭裔担任成都府长史后举荐的人才,也是当年孟知祥一辈的能臣干吏,在孟昶早年励精图治时期,也干了不少大事。
  但随着孟昶渐渐荒唐,欧阳回并没有毋昭裔撂挑子不干的魄力,也没有跟王昭远、伊审征这类人同流合污。而是俭素自守,游离于于权利中心之外。
  对于蜀地的改革,罗幼度并没有亲力亲为的打算。
  身为皇帝,这种事情就不是他亲自动手的,让事情有一个回旋余地。
  他亲自下场,意义情况完全不同。
  将任务交给更加熟悉蜀中的毋昭裔,身为皇帝,他只要给毋昭裔撑腰,在关键时候做决定就好。
  毋昭裔还没有开始展开对蜀地政坛的清洗,只是招募了一批信任的官吏。
  欧阳回就是其中地位最高的,与汉中的刘温叟,为毋昭裔治理蜀地的左右臂膀。
  “见过陛下!”
  毋昭裔、欧阳回一并行礼问好。
  “坐!”
  罗幼度指着一旁的凳子。
  两人并未立刻入座,而是拿出了一封奏疏,道:“这是臣与欧阳兄拟定的改革方案,请陛下过目。”
  罗幼度不动神色的接过。
  这份奏疏就是罗幼度考验毋昭裔真正成色的文案。
  在任用毋昭裔之前,他也要求蜀地官员上疏针对蜀地当前的情况,应当如何改治。
  前前后后罗幼度收到了八十余封奏疏,里面写的天花乱坠,将文人的浮夸展现的淋漓尽致。
  什么言论都有,改革创新,力求更变。
  罗幼度瞧的是直皱眉头。
  这一群家伙倒也不全是无能之辈,只是空谈占据多数。
  缺乏实际经验,全靠书本里学的死知识。
  看着极有道理,但实际操作起来,成效如何,完全未可知。
  看着毋昭裔、欧阳回共同拟订的奏疏,罗幼度带着几分意外的说道:“这奏疏有些复古啊!”
  毋昭裔的奏疏没有什么新奇的思想,核心论点在于恢复躬耕,鼓励种植桑麻,于山中种植茶叶,发展蜀地特有的蜀锦、茶文化。
  这些都是很老的政策,说句陈芝麻烂谷子都不为过。
  毋昭裔却道:“臣以为在百姓连耕种铁器都匮乏的蜀地,寻求创新,那是自寻死路,求变不如求稳。发展蜀地自身的特色,先让蜀地百姓活下去。再来考虑其他东西……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求变全无意义。臣下以为,稳住了求变,天经地义。稳不住了求变,也是情理之中。乱中求变,却是自寻死路。”
  欧阳回接话道:“陛下英明神武,收复陇右、凉州,重新开通西方商路。蜀锦、蜀茶皆是西方所需之物,价格不菲,不愁没有销量。”
  罗幼度抚掌笑道:“言之有理。”
  毋昭裔对于蜀地的情况,确实比自己更要了解,对于蜀地的特点亦是如此。
  毋昭裔知道从何处入手整治,知道蜀地怎么发展更加便利。
  在抓重点上,自己这个外人,比不上毋昭裔这个在蜀中生活了三四十年的老人。
  罗幼度道:“蜀锦与蒙顶石花,朕很是喜欢,朕会下旨,蒙顶石花定为贡茶。蜀锦亦可为贡品,可代为缴纳税赋。”
  毋昭裔、欧阳回闻言皆是大喜。
  毋昭裔起声道:“臣替蜀中百姓,谢过陛下。”
  恢复农耕以足食,发展蜀锦蜀茶促进经济。
  看似简单,却是蜀地百姓百年来,最为核心的生存之道。
  罗幼度接着道:“方案切合蜀地的实际。创新固然重要,但一切创新都得建立在基础之上。先守旧以稳定蜀地民生,然后在寻求突破。稳中求变,才是治国之道。”
  随即强调道:“再好的政策也得靠人来实行,你看大理的邛部川,他们就完全抄蜀地的政策。结果人家红红火火,邛部川扩张了十数倍。蜀地经济却是千疮百孔。人为之祸,远胜天灾,不可手软……”
  毋昭裔肃然起身道:“陛下放心,臣一大把年纪了,子孙也会同陛下一并入京,孤家寡人,最不怕的就是报复。一条老命,换蜀中净平,值得!”
  “好!”
  罗幼度放心拍掌,笑道:“要的就是这种魄力,有什么需求,尽管直言。”
  说着,他想起了大理的困局,问了一句:“子专先生还无消息传来?”
  毋昭裔摇头道:“子专先生深入羊苴咩城,消息不易传达,不知情况如何。”
  欧阳回却忧心忡忡,说道:“攻势是否过于凛冽。大理那边尚无消息传来,大渡河以南一直至西昌城,都是山林险地,大军不方便伸展,与我军不利。”
  罗幼度笑道:“这个就不用欧阳卿挂心了,不出半月,必有捷报传来。我中原大军若大理山林都克服不了,未来怎么去契丹的上京??”
  第四十七章 心意相通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