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节

  一行人抵达桃延郡的时间,比原想的还要早。
  将要到达目的地时船行速度放缓,士兵开始清理舷梯上的坚冰。
  江玉珣则趁这个时候登上甲板,仔细观察两岸风光。
  楼船上没有一个闲人。
  虽同在一艘船上,但自摔跤那日后庄有梨便没再见到江玉珣。
  直至此时,准备下船的他终于看到了站在楼船尾部甲板上的人。
  “阿珣,你在看什么?”摔过跤的庄有梨拢紧衣领,小心翼翼地走了上来。
  江玉珣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一边眺望远方一边轻声道:“我们已经进了桃延郡的首邑‘溪口城’内。”
  庄有梨随之点了点头。并顺着江玉珣的视线一起向前看去。
  不同于昭都,溪口城沿江而建,整座城市呈长条状分布。
  虽还未到首邑,但如今辰江左岸已能看到不少的房屋院舍。
  “……这是,”几息后,庄有梨突然瞪圆了眼睛握紧手下结冰的栏杆,“房屋被压垮了!”
  “对……”江玉珣有些艰难地点了点头。
  不同于容易清扫的雪。
  坚冰牢牢地覆盖在屋顶之上,除非融化不然几乎没有办法清理。
  木质的屋顶与栋梁不堪重负,被坚冰挝折、压垮。
  而房顶上用来御寒的稻草也早被冻成硬块,完全失去了保温的效果。
  一眼看去,座座民居如被巨人在手心揉捏过一般可怜地躺在地上。
  床头屋漏、四面透风。
  ……江玉珣甚至不敢想象房屋的主人现在如何。
  一眼看去,单单辰江边就有三分之一的房屋被坚冰垮塌。
  高大的树木也连腰折断并半躺在地上。
  辰江两岸一片狼藉。
  房塌树断的情况下,不但百姓没了住处,被树木堵死的官道也难以通行,就连迁移避险都难之又难。
  江玉珣轻轻摇头,“不只那些已经倒了的树木和屋舍,”他伸出左手指向前方,“看到了吗?那是香樟树。这种树本该四季常绿,如今却已经开始落叶,再冻上一段时间恐怕会直接死在这个冬季。”
  “……那竟然是香樟树。”庄有梨喃喃道。
  紧邻辰江的大树树叶已经掉了大半,乍一眼看去只有一个光秃秃的树干,与北方常见的梧桐没什么两样。
  江玉珣的语气无比沉重:“除此之外还有桑树、橘树。”
  他随庄有梨一道握紧了手下的栏杆。
  江玉珣已经在这里看了半天,刚刚楼船路过峡谷时,他便注意到两岸山腰上的果树有零星几颗被坚冰压断。
  ……修在平地上的果园,情况估计也不会太好。
  寒气透过手套传了过来。
  江玉珣的指骨都跟着泛起了痛。
  辰江两岸有无数百姓以此为生,假如这些树木冻死在今年冬季,那么起码要再等三四年新栽的果树才能再次结果。
  这无异于彻底断了果农的生路。
  ……
  “江大人,船预计还有一盏茶的时间到港。”士兵上前向江玉珣行了一礼。
  “好,我知道了。”江玉珣朝他点头道谢后,便与庄有梨一道进了楼船内等候。
  两人简单寒暄几句,他便借“换厚衣”为由闪身回到了楼上。
  “不对啊……”直到江玉珣的背影消失在眼前,庄有梨终于之后觉得想起,他还没有给自己解释身上的味道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庄有梨下意识转身便要朝江玉珣讨个说法。
  然而还不等他开口,踏上楼梯的江玉珣已一溜烟消失不见。
  “好啊,阿珣!”庄有梨当即气得咬紧了牙关。
  庄有梨瞬间反应过来——这几日自己始终不见江玉珣踪影,并不是因为他忙,而是因为他在故意躲着自己回避这个问题!
  这不是心中有鬼还能是什么?!
  庄有梨为数不多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忽在这一瞬被彻彻底底地激发了。
  -
  楼船停泊在桃延郡首邑“溪口城”外。
  渗骨的寒风卷着盐粒一般的细雪从江上刮来,落在脸上如刀切一般的痛。
  江玉珣下意识眯起了眼睛,跟在应长川的身后向前而去。
  下了舷梯,一道熟悉的身影便出现在了两人的面前。
  风雪之中,身着暗色纩袍的桃延郡太守上前行礼道:“臣童海霖,参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天子的声音传了过来。
  “是,陛下!”一直弯着腰的童海霖终于在这个时候起身抬头。
  注意到站在应长川身边的人后,童海霖眼前不由一亮,并笑着朝他点了点头:“江大人此行辛苦了。”
  然而江玉珣却愣了几息,方才想起给童海霖回礼:“见过童大人。”
  短短几年不见,童海霖眼角忽然布满了皱纹,头发也变得灰白。
  要不是他声音没什么变化,江玉珣甚至会以为自己认错了人。
  ……童海霖怎么老成了这样?
  就好像是直接跨过中年,到了花甲之年一般。
  疾风吹过辰江,大雪簌簌落下。
  悬在树枝上的枯叶也在这个时候伴随着细雪坠在了童海霖的右肩。
  他下意识抬手去拍,然而见到童海霖这古怪的动作后,江玉珣方才注意到——童海霖的左手竟然也骨折了!
  见此情形,江玉珣忍不住压低声音上前问:“童大人您可还方便活动?”
  “……哎,不打紧,”童海霖无奈地摇了摇头说,“不小心摔倒撞到了手臂而已,不碍事!”
  看他精神还好,江玉珣方才松了一口气。
  对方则压低了声音告诉他:“城中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说话间,一行人已经走入临江而建的太守府中。
  早已接到皇命等候在此处的当地官员,立刻将统计好的名册递到了天子手中。
  名册上的百姓按照“老、弱、病、残、幼”与“壮男、壮女”分开统计,并着重标注了郡内婴儿与孕期、哺乳期妇女的数量和情况。
  不方便活动的童海霖在一旁介绍道:“启禀陛下,桃延郡首邑内共有三成房屋倒塌……还好房顶都不重,且提前观察到积冰后,百姓已早早迁走,故没有酿成什么大祸。”
  应长川一边翻阅名册一边问:“这些百姓现被安排在何处?”
  “大多数都在亲戚家,少部分没有亲友投靠的百姓,被统一安排在了家附近的学堂之中。”
  桃延郡是最早建立“学堂”的地区之一。
  起先百姓在此地统一学习“精耕之法”而后又在此处接受扫盲。
  新建成的学堂宽敞坚固,又有官兵看守并随时清理屋上积雪,一时间竟成了安置百姓的最佳地点。
  天子轻轻点头。
  童海霖又朝应长川行了一礼,接着转身对江玉珣说:“溪口城及附近擅长女红之人,也按照江大人信中说的那般被集中在了学堂内。”
  和当初在昭都时完全不同,如今身为一郡之首的童海霖再不是那个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原则,只求明哲保身的都水使者。
  收到传信后没几天,他就已将这些全部安排妥当。
  “实在是辛苦童大人了。”江玉珣连忙朝童海霖点头。
  “都是分内之事!”说完童海霖又补充道,“刚才我已经叫人卸下船上的棉花,将它们统一运往此处。”
  桃延郡往年从不下雪,冬季也从不像今年这样寒冷。
  除了个别有钱人外,大多数百姓都是穿着秋装过冬的。
  “住”一事或许暂不用担心,但“穿”却不得不注意。
  在昭都的时候,应长川已经下令把北方几郡军中新制与多余的冬衣,通过辰江运送至桃延郡。
  这些冬衣一到桃延,便会参照刚刚那个名单分给当地百姓。
  楼船上的棉花则全部被江玉珣安排给了郡内的儿童。
  这几日它们便要被集中制成冬衣。
  太守府内满都是人,不只童海霖在汇报郡内事务,提前赶到这里的驻军将领,也在向应长川汇报军中情况。
  此时已是傍晚,溪口城内大半道路和地面上都覆盖着一层坚冰很难行走。
  担心不小心摔倒或生出其他意外,江玉珣便想趁着天黑之前先在太守府附近看看,
  桃延太守同街正好有一座学堂。
  见应长川还在听将领们汇报军务,江玉珣就随着童海霖一道,去了那里详细查看制衣进度。
  -
  大雪依旧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整座首邑已被风霜所冻结。
  从渡口到学堂这段路今早已被官兵们铲了出来。
  此时他们正往来于楼船和学堂之间,搬运着随船而来的棉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