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宋不差钱的日子 第205节

  吃惊归吃惊,明顾问对于火器研发的重视,也令吴坚等一干匠人十分振奋,于是,这新一天“试验——记录——调整——试验”的工作立即展开……
  *
  近来明远总是这样,当他发觉自己的心神被一些“无意义”的情绪侵占的时候,便不再多想,直接去做他该做的事,去军器监,流连在“海事茶馆”里打听远洋船只的消息,与“食货社”的同学们一起钻研经济学的理论,或者干脆去杭州市面上,掏出两串钱,不管三七二十一,见到小摊贩就给钱——
  明远表示:解压,特别解压!
  但是最解压的事还要数接到明巡从汴京寄来的信件。
  明巡每季度会给明远寄一份长庆楼经营的财务报表,并且在信上简述长庆楼的营业情况。
  这次明巡的信字里行间都透着骄傲,主要是围绕长庆楼本季推出的新品“凤头酒”的。
  明远顿时懵了:凤头酒?
  他往下看,才晓得自己上次从邓宏才手中收购的那一船“甘蔗酒露”已经运抵汴京。
  这次他们长庆楼动作确实晚了一点,全汴京城已经将南方出产的“甘蔗酒露”沸沸扬扬地炒作了一番。
  长庆楼先是被汴京的其它正店嘲笑为“假清高”,后来长庆楼也进货酒露,立即又被嘲笑为“真跟风”。
  谁能想到,长庆楼是推出了一种基于“甘蔗酒露”,但是又完全不同于“甘蔗酒露”的新品,叫做“凤头酒”。
  这种酒的特别,在于它的千变万化。
  它能够与各种时令水果与香草搭配,瞬间便能够变身为前所未见的新鲜饮品,花样之多,连汴京城里最流行的那些饮子铺都要甘拜下风。
  它又被盛在晶莹剔透的玻璃杯中,酒客们能看见酒浆与果浆、清水等一道,在杯中慢慢地融合——汴京城中的雅人骚客将其视为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
  而且“凤头酒”没有“甘蔗酒露”原浆那样性烈,容易上头,
  至于玻璃杯上所专门用于装点的鲜花、精美绝伦的雕花水果、各种别出心裁的装饰,明巡在信上都没有特别提。
  这位明家的十一哥只提了一句,如今汴京城里提到名酒,就只流行一句话:“凤头凤头,绝无仅有,尽在长庆楼。”
  明远顿时扶额——他当时只是启发了一下长庆楼的员工们调制“鸡尾酒”呀,怎么现在竟是这样的局面了?
  明巡的信上还提了一句,如今“凤头酒”中有一种配方已经被基本固定下来,就是在甘蔗酒露中调入糖与水,将勃荷叶片捣碎调味,最后将勃荷叶片装饰在酒浆表面。
  如今汴京人给这种“凤头酒”的固定配方起名叫做“莫回头”,寓意尽情豪饮,莫要回头。
  按照明巡说的,好些熟客一踏上长庆楼的楼板便道:“来一杯‘莫回头’2!”
  明远:???
  ——这竟是不同时空联动了吗?
  不过,将明巡的信翻到末尾的那一瞬间,他险些一跃而起。
  明巡在信的末尾,提了一嘴,此前熙河路迎来了一场大胜,报告胜利喜讯的急脚递高喊着“万胜”疾奔入城。
  明巡在长庆楼上似乎也听见有人谈论种官人,种建中在熙河路应当是立功了。
  明远看到这一段,激动万分地回去找十一哥寄来这封信的封皮,去看上面的时间戳。
  这封信从明巡寄出,一直到明远手里,只用了三天。
  他的邮政系统时效性是越来越强了。
  明巡的信到了之后约十天,种建中的书信终于到了。
  种建中书信上所记述的熙河路战况,可要比明巡轻描淡写地提上一句“大胜”要惊心动魄得多。
  种建中提到他与王韶之子王厚一道离开渭源堡向西面勘察,正面与一队党项人的骑兵“铁鹞子”正面相遇。
  对方人数明显占优,但是种建中与王厚都保持了极度的冷静,不仅与对方对峙了足够长的时间,还趁其不备,向铁鹞子发起攻击。
  种建中在信上大赞向华,说这少年表现勇敢,而且粗中有细,在铁鹞子靠近时冷不丁地就投出一枚“烟火弹”,那枚烟火弹在铁鹞子的马队中炸开,将党项人的马匹一时惊散。
  这样一来,党项人的铁骑从冲锋阵型变成了溃逃阵型。
  种建中和王厚那个区区十余人的小队,不仅没受到任何损伤,甚至还抓到了一个俘虏活口。
  经过询问俘虏口供,宋军问出了盘桓在洮州一带的吐蕃藩部背后本有党项人支持。种建中也问出了党项与藩部的兵力分布与布置。
  掌握这些重要信息之后,王韶果断下令,宋军立即出击,越过渭源堡西面的大来谷,一举歼灭了依附青唐藩部的羌人蒙罗角部,斩首千余人。按照种建中的推测,这其中应当有相当一部分不是羌人或者吐蕃人,而是背后支持他们的党项人。
  明远看到“斩首千余”的时候,心头忍不住颤了一下。
  他已经可以想象战争的场面,枪林箭雨,马蹄声动地而来……上千敌人就此丢掉了性命,首级变成了用来论功行赏的战利品。
  种建中信上没提宋军的伤亡,但是提到了由横渠书院发明,并千里迢迢送去渭源堡的“医用酒精”这次在军中要派上用场了。
  明远想象着眼前一幅又一幅为血与火所填满的景象,忍不住掩信叹气。
  这就是必要的战争,必要的代价。
  只有让人真正面对,才会意识到这简简单单一句话的残酷与惨烈。
  此刻明远只有越发佩服种师兄,要是换他明远上了战场,不用想,肯定是会连累他人的那一个。
  *
  转眼到了十一月。江南多雨水,往往淅淅沥沥地下个没完没了。
  明远无须面对大风大雪这样的恶劣天气,却需要应付“湿冷”这一无处不在的“魔法攻击”,因此他那只镌刻有大食数字的铜制手炉几乎从不离手。
  家里的仆人几次好奇那手炉究竟用的是什么炭,要不要加炭之类,都被明远用话岔开。
  1127对此表示:我是用“爱”发热的,要加什么炭?
  江南的冬日虽然湿冷,但有一件好处,靠近大江大海,河鲜海鲜特外丰富。
  秋天里肥美的螃蟹就不必说了,杭州本地出产各色各样的鲜鱼,腌制后风干制成的鱼鲞、风鱼、腊鱼也别有一番风味。
  明远去了一趟婺州拜见苏颂,回杭州时就带回来好多婺州特产的火腿。
  他得了这些材料之后,便将种师中等人从府学里约出来,摆了一个小炭炉,放了一只砂锅在火上炖着。
  那砂锅里炖着的是婺州火腿和用清水泡过的鲭鱼鲞,稍一揭盖便香味直窜。
  种师中和他的小伙伴宗泽都被馋得口水直流。
  明远却不着急,只管小心将砂锅里汤头上的浮沫一点一点撇去,然后再往砂锅里填入冬笋片、豆腐、用蛋皮包的馉饳和时令鲜蔬,又炖了一会儿,才点头示意,可以让那两个急不可耐的小子大快朵颐了。
  明远看着种师中与宗泽的吃相,心里算算时间,暗暗想:
  史尚应该抵达广西的糖厂了吧!
  听说前一阵子已经在广州提钱了。
  第188章 千万贯
  史尚在十一月头上就到了广州。
  他在随船刚刚离开杭州的那几天, 晕船晕得厉害,吐得昏天黑地,恨不得连苦胆水都吐出来, 只能成天躺在船舱里。
  船行第十日上,史尚已经勉强能到甲板上转转。
  待到了泉州,史尚已经在甲板上如履平地,只是偶尔还会觉得头晕。
  等船到广州, 史尚站在船板上, 已经完全能与一名老练水手相匹敌。
  他在两个月里经历海上的风吹日晒雨打,史尚的皮肤已经晒得微黑,鬓边也不再簪花, 但是举手投足之间, 已经隐约有了些见过大阵仗的海商气质。
  邓宏才钦佩地对史尚说道:“原本以为史兄吃不下这个苦, 还没到泉州便会打道回府的。”
  史尚得意地一挺脊背, 笑道:“邓兄看我是这种人吗?”
  但史尚很清楚,他不是没打过退堂鼓。可只要一想到离开杭州之前明远那些谆谆嘱咐,和自己在明远面前所做的承诺, 这些苦就全被抛在了脑后。
  明小郎君身边就他这么一个可靠的人,想要在南方开拓必须得靠他。
  总不能因为这一点小挫折就辜负明远的一片信任吧。
  回忆起这些, 史尚也难免为自己感到几分自豪。
  “这就是广州港了呀!”
  他转头, 与邓宏才一起眺望船舷两侧, 珠江两岸的景色。
  史尚与邓宏才南来所乘坐的,是一艘中等大小的福船, 载货量在2000料左右——驶在杭州湾算是中等规模, 但走在珠江水道中便只能算是小船了。
  珠江水道异常繁忙, 大大小小的商船在江中依次有序穿行, 中间时不时载有市舶司官员与兵士的小船在船只中穿行, 提示船只进港,或者勒令船只停下接受检查。
  一切行进得都很慢,但是有一种隐性的条理与秩序在背后,给人以一种不慌不忙的感觉。
  史尚心知急切不得,也晚不到哪里去,便将一颗心放在肚子里,慢慢观赏珠江岸上的街景。
  珠江两岸几乎全是供货船停泊的码头与栈桥,此刻早已泊满了大大小小的船只。各种为船上人员运送柴草与饭食的小船正在与船上水手交接货物与补给。间或还有一两艘渔船经过,船上载着今日的渔获。
  越过密密麻麻的停靠船舶,珠江岸上先是一条供运输货物的道路,道路另一边则是一排整齐的房屋,沿街的一面都是商铺,此刻都打开了门板正在营业。
  这些房屋外都建了一道风雨廊,遮阳避雨。这道风雨廊下自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
  而史尚留意到街道上的行人中有不少夏塞里奥那样形貌的“夷人”,他们大多身材高大,或蓄着大胡子,或顶着金色、棕色的长发,穿着不中不夷的长袍,在街道上来去。
  除了这些形貌明显有别于华夏人士的“远夷”之外,还有好些来自南洋的海商——邓宏才对这些人相对熟悉,便一一指点给史尚看。
  他们大多身材不高,肤色被常年烈日晒得黝黑,他们不喜穿长袍,大多穿着颜色十分艳丽的短褐,还将裤脚卷高,露出两条细腿。走在珠江畔平整的街道上,他们索性打着赤脚。
  反正南方的天气一向暖和,十一月间,也不至于冷手冷脚。
  路边的商铺多半是海商们展示货物所用,也有一部分开来是向海商们兜售日常必需的用品。路边也有些小摊贩,时不时能看到卖花的小贩提着花篮,花篮中盛放着今日刚刚采撷的鲜花,用史尚听不大懂的当地乡音大声叫卖。
  史尚与邓宏才所乘坐的船只一直等到日头西斜才抵达泊船的地点。
  市舶司官员上船检视登记之后,史尚便下船。
  他先用两个铜板买了一串珠兰,请卖花女帮着簪在鬓边上,然后打开明远交来的信件,按照上面的地址,找到了一家金银钞引铺。
  这家铺子门外写着“今日铜钱兑罄”的字样——史尚听说过,广州一带也闹“钱荒”,缺铜钱缺得厉害。
  大宋的铜钱因为铸造精良,广受欢迎。宋境之外的不少小国,交趾、三佛齐、真腊、占城、高丽……的商人都乐意将大宋的铜钱带回国使用。
  在那些小国,大宋的铜钱能够像是本朝发行的货币一样畅通使用、兑换。但是却永远不会被再运回宋境来。
  因此如今大宋各市舶司都已经得了严令,禁止铜钱出海。如有查到,便会重罚。
  而金银钞引铺也没有多少铜钱可兑,很多地方一到午后便会将铜钱兑尽。
  史尚心想:这倒是一条重要的“商讯”应当尽快告知明小郎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