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弯在你告白时_分卷阅读_73
仿佛所有的事情都在变好。
戚时弯了眉眼,起身从段尧的书包里抽出他新换的空白手账,拿了铅笔橡皮回到床上。
许是他动作有些大,段尧睡得迷糊却仍下意识摸了过来。戚时将那只胡乱在床单上摸索的手握住,隐约有些清醒的人转瞬便安稳睡去。
将他的手塞回被子里,戚时俯身亲了亲他的男朋友。
屋内开着一盏昏暗的床头灯,刻意避开了段尧的眼睛,却也足够照亮他的轮廓。
戚时随手翻开一页空白,细细看着熟睡中的他。稍稍翘起的唇角,挺直的鼻梁,遮挡了星光的眼睑,还有略显凌乱的头发……
笔尖快速在纸页上划动,将眼神所到之处,尽数copy,不多时,缩小比例的男朋友便跃然纸上。戚时小心吹去橡皮屑,抿了抿唇,最后提笔落在空白处。
【想要你给我告白,想要你给我制造惊喜,想要你给我写情书,想要你将我所有不堪的过往尽数覆盖。】
【从此,眼里是你,心里是你,回忆里,也是你。】
答应过他坦诚,答应过他不隐瞒,那么索性便更彻底一些。头一次真正看见了希望,彻底摆脱过去的希望。他也想变得更好,想给段尧一个更加优秀的男朋友。
戚时合上本子,钻进被窝,将人搂紧怀里。
什么都过去了。
第51章 chapter 51 解决
两人是被电话吵醒的,一大早放在床头的两个手机轮流不停地响。戚时迷迷糊糊摸过手机。
“喂?”
“……”电话那头缄默。
戚时晃了晃脑袋醒醒神,低头看了眼来电人,顿时清醒三分:“老师什么事?”
同样看了眼屏幕确定自己拨出去是段尧手机号的张岱青诡异地停顿一瞬,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些什么。
“张老师!联系上把当事人带走的那位同学了吗?怎么不说话?”
有声音提醒一句,张岱青回过神,假装什么都没有听出来:“段尧啊,戚时和你在一块吗?对于昨天的事,学校领导和周辞煦的长辈想和你们了解一下情况,你看看要是戚时情况好多了就来学校一趟。”
“嘿!张老师,那么大男孩子怎么就情况不好?赶紧让他们来一趟,周局长等着呢!”管教务的副校长躬身对着端坐的男人嘘寒问暖。
“话可不能这么说,有时候心理问题不处理好,影响不是一般大。要是小事,周局长也不会连夜过来,您说是吧?”张岱青反驳一句。
昨天的事,他知道实情,断然不可能以玩笑收场。所以连夜联系了当事人的家长。戚时的父亲一听是戚时的班主任,二话不说挂了电话,而周辞煦的联系人,写的是他的舅舅,也就是这位周先生,本省教育局局长。和戚父不同,这位周局长一听原委立刻买了最早的航班赶来,只不过一到就先找了副校长,随即一个命令让他把当事学生喊过来,瞧着,不像是来商量着解决问题的。
“怎么了?”段尧眯着眼还没睡醒,坐起来靠着戚时的肩头随口问道,“老班打电话来什么事?”
戚时侧头看了看他:“周家来人了。”
……
听着张岱青的意思,两人也不急。慢条斯理洗漱好,换上衣服,这才往学校去,还特意绕到大门,买了两袋包子填肚子。
“嘶——为什么白萝卜馅的包子这么辣?”段尧皱着眉吐槽。
戚时递给他豆浆,然后在段尧一脸震惊的眼神中把自己手里还没动的豆沙包换过去:“我查过了,你这几天不能吃辣。”
段尧:“……”
所以说,为什么会一时心软自己躺下了?
“孤男寡男,大庭广众,有伤风化!”
身后传来一声轻啧,戚时皱着眉头看过去。两辆车缓缓滑到他们身边,前头那辆后座车窗全部打下,穿着米色阔口线衫的男生双手交叠在窗沿,下巴搁在上头,正眯着眼朝他两笑。
“卫景?!”段尧一怔,当即笑开,“你怎么来了!”
“还不是怕你被人欺负。”卫景偏了偏头,“上车。”
车上除了司机和卫景,副驾驶上还有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人。段尧认得出来那是跟在卫序之身边的特助。特助先生和他打了个招呼,段尧点头应了,再上车,坐在卫景空出的位置上,戚时挨着他。卫景越过发小率先朝戚时伸出手:“这家伙的发小,卫景。”
戚时握上,朝他一笑:“戚时,我们在机场见过了。”
“你们不必这么见外,分明都对对方久闻大名了。”段尧耸肩,车窗大开,不会对他产生任何晕车效应,甚至还能在车里继续吃早餐。
卫景凑到他身边,扒拉着他手中的包子:“飞机餐太难吃,有什么好吃的给我一个。”
“你去戚时那里找。”段尧侧身让了让位,卫景和他一样,不爱吃甜,“我手上都是豆沙包。”
看着被改造的发小,卫景不顾形象对他一白眼,当即扒着他的肩从戚时手中拿了一个萝卜馅,亲身演绎了一场丝毫不见外。
戚时抬眼看他,略带讶异。
卫景一顿:“怎么了?我哪里不对?”
戚时直话直说:“没有。只是觉得和段尧口中的发小不大一样。”
自来熟和敏感谨慎的人设,确实不怎么相似。
卫景知道段尧对他会是什么形容,当即挑了挑唇:“这很正常,因为你不是其他人。你是我认可的——弟妹啊。”
“咳!”段尧被他这惊天动地的言辞吓到,当即一噎。好不容易缓过来后,立马怼上,“我比你大!弟妹是什么?喊哥夫!”
戚时:“……”
闹腾过后,这才开始了正题。
“你之前说,那位周什么来着,有提及你在帝都的身份,所以应该不是普通人,至少能在帝都摸着点门道。毕竟……”卫景看了看段尧,“你被段叔叔除名的消息,已经公之于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