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1章 在外则安
“我知你与皇上关系密切,能否帮我进言,允许告老还乡?”皇甫议试探着问道。
“怎么不想干了?”王连问。
“我能有今日,全是杨大人一手提拔,心中忧惧。”皇甫议坦白道。
“你跟皇上请示告老还乡,他没批准?”
“把我的奏折丢在地上,看都不看。”
皇甫议不住地摇头,隋炀帝的这个做法,无疑会让他更加害怕,想来想去,还是来找皇上身边的红人王连帮着解决,只求能平安度过此生。
“老哥,不是我说你,这种做法太不聪明了,杨大人刚刚故去,你就提出辞职,皇上能高兴吗?”王连道。
“在朝为官,如履薄冰,回头想想,做法确实不妥。”皇甫议也是后悔了,却处在骑虎难下的局面上。
好歹共事一场,再说了,当初杨素要杀自己,皇甫议也帮着说了不少好话,王连动了恻隐之心,点头道:“老哥别着急,咱们一起想个好办法。”
皇甫议开心起来,把杯中茶喝了,目光灼灼地看着王连,等待着下文。
“离得远了,也就安全了。”王连道。
“难道要我请求做一名州官?”
“申请降职也不可取,皇上让我明年负责修建道路,不如还是咱们搭档,远离这里。”王连道。
“谢过兄弟!”皇甫议郑重地抱拳。
“修路很复杂,我想过几天就去北面,查看一下路况,这一走恐怕就要两三个月,等回来的时候,皇上早就不关注你了。”王连又说。
“甚好,还请兄弟举荐。”
王连马上动手写了一封奏折,这次没用皇甫议代笔,却还是托他交给皇上,皇甫议很勉强地答应,他现在一看见皇上就害怕。
王连认为没必要拐弯抹角,只会引起隋炀帝的反感,更何况,修建御河也有皇甫议的功劳,相信奏折会得到通过。
三天后,皇甫议喜气洋洋地来了,奏折被批复了,皇上同意他配合王连去修建驰道,而且,还带来一幅简单的规划图和一些要求。
“兄弟,你救了我,大恩不言谢。”皇甫议郑重道。
“别这么说,如果不是你全力相帮,我也不可能那么快修好御河。”王连摆手道。
“若是修好驰道,再建功劳,则我心安矣!”皇甫议由衷地说道。
两人一边喝茶,一边商议如何修路,如果按照反馈的要求,难度也不小,道路必须平整结实,做到马蹄过不留痕,宽度是百步,五十米左右,这差不多就是高速公路。
皇甫议讲,秦朝就有过这方面的工程,称作秦直道,以咸阳为中心,留下记录就有九条,现在都荒废了,不能像御河一样,加以整理利用。
王连注重实地考察,光靠想是不行的,修路的最大问题,恐怕就是占用良田,给地方官会带来一些压力。
王连是学水利的,对运河的情况很了解,却不知道隋朝还修了这样一条驰道,没有历史资料,一切只能靠摸索。
七天后,王连告辞恋恋不舍的袁紫烟,跟皇甫议一起,在百名士兵的保卫下,渡过了黄河,一路北上。
按照规划图,驰道的起点是黎阳城,中间过并州,转向到终点涿郡,也就是今日的北京地区。
中原要地,道路四通八达,经过多个朝代的修整,由洛阳到黎阳的道路宽阔平整,符合战时快速调运兵马的需求。
黎阳这个城市王连很熟悉,三国时期,他跟蔡文姬在这里生活过,北面有些连绵的山脉,好似一道屏障。当年,正是因为路途不通,曹操才决定修建白沟,进而一举拿下邺城。
永济渠走得就是白沟路线,却不是王连这次考察的重点,在黎阳住了一晚之后,队伍开始朝着西北方向前进。
还是老问题,没有现代化设备,开山炸石或者挖掘隧道都是不可能的,只能利用两山之间的平整地带修建驰道。
看着从黎阳拿来的地图,王连眉头一直皱着,之前估计太乐观了,修建驰道比疏浚运河的难度大多了。
驰道是专用的军事道路,百姓不能随便走,也就不能利用原有的道路,不能离城池太远,会影响行军途中的补给。要尽量减少上坡下坡,遇到沟壑和河渠,还要修建桥梁。
任务已经接下来,反悔是行不通的,隋炀帝是个急性子,必须确保在永济渠开工之前,完成驰道的修建工作。
王连和皇甫议带着士兵们,披荆斩棘,沿着太行山西侧缓缓向前推进,时不常就要停下来查看地形。王连安排制作了一些水平尺,每隔几十米就插在地上进行标注,计算这一段高度和长度,非常得细致繁琐。
“兄弟,不需如此麻烦吧!”皇甫议道,在他看来,很多地方坡度变化并不大,直接修路就行。
“要认真些,我们规划得越细致,百姓在修路的时候,工作量就会越小,减少劳动强度的同时,也能加快修路的进度。”王连坚持道。
“兄弟这份体恤百姓之心,令我着实敬佩。若天下官员都如兄弟这般爱民如子,大隋必能开创千古之盛世。”皇甫议道。
“老哥别夸我了,这些话要是被有心之人听去,又会大做文章。”王连笑道。
“呵呵,自不会与他人讲。”皇甫议笑道,行程虽然艰苦,他却乐在其中,就他目前的现状讲,能够远离朝廷,那就是最安全的。
两个月后,队伍终于推进到娄烦郡附近,王连用于记录的纸张,已经厚达一尺。目前统计的数据是,浅沟八百个,深沟三十,河流五条,路程并非笔直,绕过两座高山,长度大约一千五百公里。
浅沟相对好处理,王连计划用铁管作为水道,而那些深沟与河流则必须建桥,好在并没有水势很大的河流。
这天中午,王连的队伍正停下歇息,一支几十人的队伍疾驰而来,有人还扛着一杆大旗,上书一个“李”字。
随行的士兵立刻拿起武器,翻身上马,做出防范的姿态,皇甫议却不以为然,认定是这是唐国公、娄烦太守李渊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