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脑残的东西
“大石!”陈旭放下杯子冲着外面喊了一声,牛大石立刻屁颠儿屁颠儿的跑进来,身上也换了一件新的粗麻布衫,穿着崭新的猪皮凉鞋,头发也梳理的整齐干净,与往日邋遢破烂的形象完全不搭边。
“旭哥儿……不,里典大人,有何吩咐?”牛大石兴奋的脸皮涨红,说话也学的文绉绉的。
陈旭的脸一黑:“典你大爷,快去把陈老帮我请来!”
“好好!”牛大石赶紧跑了出去。
陈旭哭笑不得的看着这货的背影,搓搓牙脸皮抽抽了几下。
自从他正式当上清河镇的里典之后,第一天回村,全村人都要给他磕头,就连牛大石都改口了,叫里典大人,自己当了屁大一个官,朝夕相处的人都生分起来,连陈姜氏和他说话都小心翼翼,这让陈旭非常郁闷,弄的他都不敢回村里去了,这两天一直和牛大石住在镇上的这间木屋内。
不一会儿,牛大石带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过来。
“里典,叫老朽来有何要事?”老头儿白发苍苍,不过看起来精神不错,进门也没拱手就直接问。
“陈老来的正好,请坐!”陈旭赶紧站起来给老头儿倒了一杯凉茶双手递过去。
对于陈旭的礼貌,老头儿也很受用,坐下喝了几口甜丝丝凉滋滋的凉茶之后,陈旭这才把自己的要求说了一遍。
老头儿也没太过诧异,因为他们也都听说了,这个新上任的里典还未成年,而且……不识字,因此老头儿很是认真的开始给陈旭讲解一些法律法令。
而陈旭也很郁闷,并不是他不识字,而是他不太认识这个时代的字,如今隶书还不是特别盛行,而且秦隶和汉隶差别巨大,此时的隶书和小篆的许多字体字形还很相近,笔画比较复杂,远没有后世隶书那种简单明了,他这两天也翻看过一些前任里典留下来的竹简文书,全部都是小篆,其中十个字有七八个不认识,连蒙带猜大概能认识一半,至于表达的意识就是一脸懵逼,基本不理解,比后世学过的所谓古文晦涩难懂的多,完全就是个高级睁眼瞎。
听了半个小时的课,感觉老头儿已经有些说累了,陈旭这才让老头儿回去,然后准备躺下睡个午觉休息一下。
“大人,大人!”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外面传来,很快一个带着斗笠穿着粗麻布衣短掛的中年人跑了进来。
“什么事?”陈旭略有些紧张的问。
因为这个中年人是负责征粮税登记的税吏,叫牛全,读过一些书,认识字,还懂计算,算是清河镇的高级知识分子,这段时间一直都在管理仓库负责征收夏粮税。
“大人,登记用的绳筹用完了,我把备用的绳筹翻出来,发现也被老鼠全部咬坏,眼下急着要用,该如何是好?”本来天气就热,牛全一急,额头汗珠滚滚往下流,满脸的尘土冲下来几道泥沟。
陈旭一听松了一口气。
尼玛黑老子一跳,还以为粮库的粮食不见了呢。
“走,我去看看!”陈旭没法睡觉了,只好带上一个斗笠跟着去存放税粮的粮仓,牛大石也赶紧跟了上来。
说是粮仓,只不过是一个四面封闭的木石结构的房子,房顶刚刚修葺过,盖上的是崭新的茅草,为了防止粮食被偷,还养了两条大狗看护,窗户也没有,只有一扇小门。
“大人您看,这些绳筹全部朽烂,轻轻一提都散开了!”牛全抓起一个木架上的绳子,穿在上面的小木牌稀里哗啦就掉下来一大堆。
所谓绳筹,就是一种简单的计算和登记工具,一根麻绳上穿着许多的小木牌,对照收回来的粮食和下乡征粮的竹简记录和仓库存留的竹简对照,每个村都会一家一户的仔细查验,粮食和数量对上之后,就把粮食入库,同时把绳筹上一个小木牌翻起来,等把一个村登记完,然后把这些小木牌的数量加起来,再汇总和收粮的记录对照看看有无差别,如果没有,这个村的粮税就算全部完成,如果有误差,那就要找收粮队负责人的麻烦。
绳筹啊,这么脑残的东西!
看着一大堆乱麻绳和掉落一地的木牌牌,陈旭感慨的腮帮子都肿了。
这几天他一直在下村视察,只来过仓库一次,根本就不知道计数和算账用的是这么原始的玩意儿。
而且因为前任里典昏庸老迈,不肯更换绳筹,这些绳筹都用了十多年,早特么朽到快不行了,终于,今年换了镇领导,它们也很争气的坏了。
“大人,下午就会有新的税粮运送回来,必须赶紧把绳筹准备好才行!”牛全看着陈旭蹲在地上摸着下巴看着朽烂的绳筹一脸便秘的表情,忍不住催促。
“嗯,别急,此事很容易解决!”陈旭站起来对牛大石说,“大石,你去把镇上的木匠唤来。”
牛大石答应一声撅着屁股屁颠儿屁颠儿的转身跑了。
自从陈旭当上了里典,作为他的未来妹夫,牛大石感觉自己就是大舅哥最信任的人手,也水涨船高成了陈旭的副手,整天跟在他旁边,跑腿的事情干的很溜,而且乐此不疲。
“大人,现在紧要的是换绳子和木筹!”牛全不知道陈旭要木匠来干什么,于是提醒说。
“无妨,我自有计较!”陈旭看着旁边有一块平整的石板,上面还放着几截木炭,应该是用来计算用的,于是走过去拿起木炭在上面写写画画起来,很快画出来一个算盘的图形。
算盘,作为古代最伟大的计算工具,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在汉朝就已经开始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然后经过历代数学家改进和归纳计算方法和口诀,一直沿用到二十一世纪,即便是在电脑早已普及,电子计算器早已攻陷全球的时代,在一些偏远地区还能见到算盘的身影。
陈旭清楚的记得,小时候二爷爷的药铺柜台上一直摆放着大小两个不同的算盘,用来互相核对抓药的数量,看药方每一味药,先拨一个算盘再去称量,称量完了在另一个算盘上再次拨出数字,两边对照一模一样就会把称量的药倒在包装纸上,抓满一副药之后,再次核对药方无误,这才包扎,然后用绳子捆好。
而算盘最大的作用不是来对照验证,而是计算,一些强大的珠算师甚至比人用电子计算器计算的速度还要快。
但所谓一代新人换旧人,以前喜欢就叫小甜甜,不喜欢了就叫牛夫人,算盘这种古老的东西注定要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因为它无法做到与时俱进,就像曾经辉煌无比的五笔输入法一样,在更加轻松便捷容易上手的输入法面前,大败亏输的一塌糊涂。
在电子计算器兴起之后,在归零归零归归归归零的声音中,算盘迅速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短十多年就彻底退出了大众的眼神。
但其实就在陈旭穿越过来之前一个多月,他还在路过湖北随州一个叫洪山的县城药店中看到过算盘,那里的营业员还在用算盘算账。
当时他还惊奇和鄙视了很久,都什么时代了,还有人用这种古老的玩意儿!
但没想到这还没几天,他就要把算盘穿越时空提前几百年在秦朝制作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