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3章 贤惠
皇帝幸了个尚寝局的宫人,在后宫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尚寝局除了记彤历外,还有一项职责,便是安排皇室成员的侍寝事宜,包括教导皇室子弟知人事,皇帝家教森严,当初太后不许他接触这些,以表达对皇后的敬重,皇帝也谨遵母训,皇后是他的第一个女人,也是他目前为止明面上唯一一个女人,但他明年就要选秀了,有些事情要让皇后提前适应。
皇后得知此事后自然狠洒了一把伤心泪,儿子才满月,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别的女人,让她怎么想,这一年的夫妻情浓,只是笑话罢了。
幸了就幸了吧,只是个宫女而已,皇后强装大度,给了个官女子的位份,这是皇帝的第一个妃嫔,皇后强迫自己记得今日的事情,这是他们夫妻生分的开端,日后会有很多这样的场面,她要做个贤良的皇后。
皇帝晚上照常来看望妻儿,皇后对他笑容生硬,晚饭时问了句要不要多提几个美貌的宫女起来,就一个太少了吧。
她是生气了,问这话也是饱含醋意的,皇帝淡淡说了句:“上不得台面的女子不需太多,还是待明年正经选秀,选几个出身名门的闺秀吧。”
皇后心中冷笑,宫婢上不得台面,那些世家之女就上得了台面是么?有她这个皇后在,他还要多上得台面的妃嫔,再怎么出身高贵,还不是妃妾,还不是得对着她行跪拜礼。
夫妻无话,皇帝也知道皇后是要和他生分了,他心中也闷得慌,他是皇帝,选秀纳妃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贤妻美妾左拥右抱才该是他的日子,但因为有对神仙眷侣的父母,他纳妾显得那么另类,父母妻妹都在谴责他,好似他幸了个美人是干了天理不容的事情,皇后那么好,刚给他生了儿子,他怎么能辜负。
可他没有辜负啊,他对皇后已经很好了,对儿子也很好,他绝对是这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好丈夫,父母那般恩爱相守,才是这个时代的异类啊。
他知道这样做皇后会伤心,他也不是不爱皇后,夫妻一年又有了儿子,他对皇后从一开始的无感到后来的温馨,他挺满意皇后的,但没有满意到此生只守她一人的地步,他们之间也没有爹娘那样轰轰烈烈的爱情,皇后是个聪明人,她会想明白的。
她当然能想明白了,毕竟婚前接受了两年皇后的教养,只是嫁进来后日子过得太美了,公婆开明丈夫敬重,她险些要忘了自己身为皇后的职责,她有孕没有给丈夫安排侍寝,朝中已经有微词,但那时皇帝也是顾着她的,说那是他的家事,皇后怀着孩子,谁敢再说这些惹皇后不开心,皇后动了胎气谁担当得起。
如今嫡长子出世了,不必别人催,他自己就开始找女人了,也是为了让她看清,她不会是另一个太后,他的丈夫无法免俗。
为了此事太后和嘟嘟还特地来开解她,说皇帝不是薄情之人,再有谁也越不过她去,旭哥儿是皇帝的嫡长子,过几年待他入学了,便让皇帝立储,他们母子俩地位稳如泰山。
有这样的婆母和小姑,皇后已经很知足了,她也该惜福,她便是嫁到门当户对的人家还要经历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呢,更何况是皇家,最起码现在,她还没有经历那些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至于日后,她若是有婆母扶持儿子傍身还斗不过那些女人,她也别活了。
皇后说她能理解,但还是在婆母面前示弱抹泪,太后气得都不想和儿子吃饭了,皇帝也憋屈,他不就幸了个宫女,为什么大家都来谴责他,他是干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了?
皇后是个懂事的女人,太后不见皇帝,她亲自邀请皇帝一块儿去上阳宫用膳,在婆母训斥丈夫的时候帮着丈夫说话,“臣媳感念母后的恩情,陛下已经很顾着我和旭儿了,臣媳身为后宫之主合该大度些的,家和万事兴,母后可别怪罪陛下了。”
太后瞪了眼儿子:“翡宁这么好,你可不能辜负她了,若是让我知道你宠幸妃妾冷待了她,你也别来见我了!”
皇帝作了个揖,道:“不会不会,我便是爹娘嫡出,怎能宠幸妃妾冷待正妻嫡子呢,娘无需多虑。”说话间看了眼皇后,眼里满是赞许和欣慰,不枉娘这么顾着她,她也确实懂事。
有了太后做和事佬,夫妻两个便重修旧好了,吃过晚饭后夫妻俩一起回坤宁宫看儿子,旭哥儿像个小猪似的,吃饱了睡睡醒了吃,他还那么小那么软,他们当爹娘的也不敢逗狠了,便是看着他的睡颜都能看半宿,怎么就那么讨喜呢。
皇后轻轻靠在丈夫肩上,柔声问他:“你会不会一直这么爱他?”
皇帝说他当然会,“旭儿是我的嫡长子,我对他寄予厚望,待他入学后,我便封他为太子,从小就确立他的独尊地位,让他的弟弟们望尘莫及,避免日后争储。”
皇后笑了笑,说谢谢他,但她心里并没有放松,皇帝不就是前车之鉴嘛,先帝经历了残酷的夺嫡才登基,登基后立刻封嫡长子为太子,对他寄予厚望,和其他儿子分开培养,可有什么用呢,良王还不是输给了侄子。
这一点皇后作为受益方自然不会多加置喙,但推己及人,她的儿子是皇帝嫡长子,也可能是太子,但不一定是下任皇帝呀,自古以来有几个皇帝是嫡长子立储登基的,她真的不能确保。
皇帝今年才十九,他说要看着旭哥儿如旭日东升一般慢慢如日中天,届时他日薄西山,便把江山交给儿子继承,可二十年后旭哥儿及冠娶妻,他也才三十九岁而已,春秋正盛,他怎么可能禅位,真要待他日薄西山时,旭哥儿也已经到中年了,一个老皇帝还会喜欢中年的太子吗?
这些话皇后藏在心里,不能表露半分,但有些事情她必须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