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都知道我是好男人[快穿] 第238节

  “慎泽先生就不是了吗?就连大西北那边的事慎泽先生都知道,东柳先生一辈子都待在一个小院子里,他能写吗?”
  “写文章的是东柳先生,待在小院子里的可未必是他,你没看见先生说那是虚构吗?”
  “慎泽先生不照样写了虚构,可他写出来的东西哪一样不是真的!”
  大街上开了这么个话题,想在关可就关不住了。
  慎泽粉和东柳粉开始还能平心气和的你一句我一句,后来说的激烈,就变成吵作一团了。
  也得亏都要面子,没当街打起来,但即使是这样,也足够他们闹腾了。
  刘庆如路过的时候看到这一幕,扶额。
  这些读者真是可怜又可爱啊。
  完全不知道,他们粉的和黑的,压根就是一个人。
  第130章 民国写文(8)
  刘庆如走了一路, 至少碰见了三波因为“小说版面到底要给慎泽先生还是东柳先生”这个话题跑去告诉了纪长泽,试图让这个小师弟能够良心一痛,重新做人。
  结果纪长泽一把掏出了他的马甲备用纸。
  “既然如此, 是时候让他们见见西墙先生了。”
  刘庆如:“……”
  他眯着眼看了两秒,满脸的一言难尽:“……你那上面什么时候添了一个南通先生??你是打算凑成东南西??”
  纪长泽笑着将马甲纸递给他:
  “是东南西北。”
  “看,北城先生。”
  刘庆如:“……”
  他算是看清楚了,这小师弟是想凑一副麻将牌啊。
  《柔安日报》最近可是大出风头, 一位慎泽先生, 一位东柳先生, 就两个人,直接撑起了整个报社, 原本报社虽然不说过得多苦逼吧,城内报社多的是,他们想竞争上去难得很。
  如今可不一样了,不管是喜欢慎泽先生的, 还是喜欢东柳先生的,那不都要买他们《柔安日报》的报纸吗?就算不买报纸直接买书,书的利润不也有他们报社的份吗?
  也正是因为这书在城内的销量火爆,让城里的大老板信心大增。
  他琢磨着,城内就算大家都买他们家的报纸和慎泽先生的书, 人也只有这么多, 市场就这么大,想赚的更多就不能只在一个地方, 于是想出了一个往外卖的法子。
  当然了,他们之前谈合作的时候和纪长泽说好的是在城内卖,要是再往外面,这个分成就得再协商一下了, 毕竟在本地卖他们只需要把书印出来然后找书商合作就行。
  但若是去外地,首先运输费用总要有的,再加上人生地不熟,到了地方想做生意总要打点一下地头蛇,人家外地的书商未必知晓《修仙回忆录》的厉害,谈合作也要耗费精力,自己卖也要租铺子,总之一大堆的麻烦事。
  这不,刘庆如上门就是为了谈这个事。
  自家师弟,他自然是向着的,说出来的话也都是掏心掏肺真心实意:“你别看着着分到手的钱比以前少,咱们这儿虽说繁荣,但也到底只是一座城,国家这么大,认字爱看书的人可多了去了,只要将书推出去,日后的钱只有多的。”
  纪长泽当然知道这个道理了,实际上《柔安日报》给出的条件还是很可观的,大老板他虽然爱钱,但他不缺钱啊,人家老爹才是真正的大大老板,他只想搞大报社,对快速收割利益倒是没太大野心。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将这位慎泽先生(他还不知道慎泽和东柳是一个人)定为报社的摇钱树后,大老板大方极了。
  钱!给你!
  只要你以后也能写出好作品,在我们报社好好待下去,这些铜臭就都是你的!
  当然了,刘庆如没这么说自家老板,但不妨碍纪长泽理解出这个意思。
  他立刻快速的同意下来。
  而刘庆如也照例告诉了纪父这件事。
  纪父一听说大儿子思考都没多久就同意了,不免充满父爱的在心底叹息一声,诶,长泽啊,虽说现在看着好像是挖掘出了写东西天赋,但这孩子没经历过什么风风雨雨,想事情还是太简单,居然也不好好想一下就答应下来。
  也还好有他这个当爹的看着。
  这样想着,纪父打起精神,让刘庆如将大老板给的条件跟自己说一遍。
  等到听完了,才略有感叹的发现,大老板居然还真的是诚意满满,完全没有让他提意见的余地啊。
  看来长泽果然运气好,碰上的合作者都这么有诚意。
  在纪家父子都同意下来后,刘庆如第二天就告诉了大老板这个消息,大老板乐呵呵的开始到处找人牵线,印书,打算实打实的大干一场。
  他背后站着的亲爹对儿子这种事业有成的状态也十分满足。
  可以想见,大老板都不缺钱了,身为大老板的大靠山,亲爹自然也不差钱,如今谁手上有兵谁就是老大,想要钱还不简单,《柔安日报》最近风头这么盛都没人敢起什么歪心思,可不就是背后有这位大佬吗?
  大佬也想为儿子的事业添砖加瓦,对着底下吩咐了几句,于是,报社出城的一路上就有了人护送,到了地,护送的人还带着大佬的信去了当地大佬那。
  人家拜托你帮着照顾一下儿子生意,能不照顾吗?
  于是乎,别的做生意的想外拓,那一路上得战战兢兢,到了地方要求爷爷告奶奶,柔安日报的人就不用,路上有人护着,到了地地头蛇也对他们以礼相待,接下来就是卖书找书铺子了。
  不过一路顺风顺水的也不太可能,在谈合作的时候,不少书商都对这本听都没听过的书表示了质疑。
  毕竟如今消息不发达,纪长泽写的书就算火遍了全城,也不可能这么短短时间内其他城的人都知道。
  报社的人是嘴皮子都磨破了,开书店的人大多也都是谨慎的打算再考虑考虑。
  今儿一家书店的老板回家吃饭时,就在饭桌上说出了这个消息,家里的大儿子一听书名,眼睛立刻就亮了,赶忙问道:“爹,真的是修仙回忆录吗?是慎泽先生写的吗?”
  老板想了想:“好像是慎泽写的,怎么,你知道这本书?”
  大儿子脸上的神情更加兴奋了一层:“我的同学父亲给他带回来过一本,就是慎泽先生写的《修仙回忆录》,我也借来看过,当真是好看极了,听闻在我同学父亲家乡卖的供不应求呢,父亲,若是您要进《修仙回忆录》,可一定要多进一些,这本书好看的很,定然能卖的火爆。”
  老板听得半信半疑。
  但自家儿子从小在书店里长大,看过无数本书,也不太可能被一本普通书糊弄了,他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下来。
  第二日,老板到了地方先拿了一本《修仙回忆录》看,越看越兴奋,最后一咬牙,定下了原本想好数量的三倍之多,有认识的同行用着诧异的视线看他,那眼神仿佛是觉得他疯魔了,居然买了这么多毫无名气(在他们这里)的书回去,若是卖不完岂不是要砸在手里。
  好歹也是当地老大牵线,虽然大部分人都不太感兴趣,但还是多多少少带了一些书回去。
  本来都做好压箱底的准备了,没想到第二日一大早,各大书店门口就有人敲门,见着门开了,就有人急吼吼的问着:“慎泽先生的《修仙回忆录》可有卖的?”
  “对啊,有卖的吗?”
  “我也是要买,你们这里有吗?”
  老板被弄得一愣愣的,但生意送上门了怎么可能不做,拉开门就卖起了书,让他想不到的是,这一波走了,另一波又来了。
  路人瞧见书店门口这么热闹,好奇的凑过来打听这是什么个情况,当即有热心肠的来买书的人好好的科普了一下《修仙回忆录》。
  “听闻是一位修行人写的,里面写的是他都去往了哪里。”
  “我表哥有一本,我借来看过,好看极了,你看看。”
  还有人站在了街边,大声的朗诵给同行人听,路人原本只是无意听到,结果听着听着就入了神。
  再加上这么多抢购的人都在各种吹捧,抢到了的欢天喜地,没抢到的唉声叹气,惹得手里头不差钱的人也想着买来一本瞧瞧到底写的是什么。
  东西是什么样的不重要,人家都有了,自己没有可不行。
  只一天,形势逆转,各大书店卖到脱销,而被外派出来的刘庆如则是手拿着钱,挨个分给那些扮演抢购者的群演们。
  这套路是挺老的,但是招不在老,管用就行。
  书是好书,他只开个头,后面的台子就绝对垮不了。
  刘庆如预测的不错,一天之内,《修仙回忆录》和慎泽先生的名字传遍了全城,买到书的称赞不已,没买到的眼馋心底发痒,他们不差钱,想买,可没用,书店没进那么多货。
  于是,本来的五分想要,在买不到后,立刻提升到了八分。
  他们抓心挠肺的难受,书店老板们又何尝不是,之前还对这书不屑一顾的老板们只能肉疼的望着一批批顾客来询问,得到卖完了的答案后再失望离去。
  唯有那位听了家里大儿子话的老板赚的盆满钵,一直到卖完最后一本,数数今天卖的钱,笑的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
  此时此刻,不管是赚到钱的还是没赚到钱的,所有的书店老板们都在想一件事。
  这位慎泽先生到底是何人,竟有这么大的影响。
  第131章 民国写文(9)
  慎泽先生的书卖疯了。
  刚开始卖还需要一点套路, 等到书卖火了,不用刘庆如上套路,刚到了附近的城落脚, 书商们就已经迫不及待满脸期待的找上门来了。
  当初走的时候,报社的人连带着护送的人是一大长串,回来的时候居然变成了两大长串。
  纪长泽最近在陪着纪父四处走走逛逛,正好撞见了这个回归现场, 刘庆如一眼就瞧见精神奕奕的老师和站在风中飘逸俊俏的小师弟, 身体的疲惫立刻被打散。
  老师刚刚病好, 小师弟每天那样繁忙,居然还能特地来迎接他。
  感动, 好感动。
  刘庆如赶忙拍了拍身上,确定没灰了之后才巴巴上前,开始阐述自己对两人特意来迎接的行为有多么的感动。
  只是出来溜达溜达的纪父:“……”
  眼见着儿子张嘴要说话,他快速的截过了话题, 拉住学生的手,含蓄笑道:“也没什么,你我师生,我来迎你也是理所应当。”
  刘庆如更加感动了。
  自古只有学生迎接老师,哪有老师迎接学生的。
  果然, 老师是将他放在了心里的。
  刘庆如是这次出差小分队的头儿, 见他迟迟不回来,后面开始叫人, 他不得不回身做安排,跟两人打了招呼后离去。
  纪父笑眯眯的见着学生走了,才转身望向儿子,笑道:“长泽啊, 你师兄辛苦一趟回来见着我们高兴,就让他继续高兴着吧。”
  不说出真相,一来师生情更浓厚,二来也能让刘庆如高兴许久,划算。
  本来就想说“是的没错师兄我们就是在等你”的纪长泽点头:“还是爹想的周到”。
  见此,纪父满意笑笑,心底还挺得意。
  那可不,要不怎么他是爹长泽是儿子呢。
  等着刘庆如安排好车队进城了,才又回来,一直等到安顿好了,去了纪家,才告诉了他们为什么比走的时候人多了一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