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6章 确有其人
“阿牛,你看我现在是不是可以练箭了?”
袁明扬起鞭子一抽,马车缓缓地向着西城区驶去,他抬了抬左手,“最近我一直在练你教我的基本功,感觉到最近力气大了很多,下盘也很稳了。”
“差不多了,等过了年就可以练箭了。”
阿牛点点头,说起练箭就想起了胖子等人也已经把基础打扎实了,也可以开始练箭了,箭靶倒是好弄,倒是弓箭去哪里弄去,这玩意儿可是禁物,尤其这是在怒州城里,袁连壁能够收藏那么多弓箭,那是因为人家的身份地位摆在那里。
目前自己用的弓,只怕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拉开的,看来只能去乡下猎户家里想办法了。
“那就好,我以为还要打基础呢。”
袁明咧嘴一笑,嘴里吆喝一声,一拉缰绳,健马向左一拐,飞驰而去。
马车来到阿牛的家门口,冬梅麻利地跳下车,吆喝一声,“胖子,胖子,出来搬东西了。”
“胖子不在家呢,他跟我一个长辈去进山打猎了。”
阿牛跳下车,左手拎着八十两银子,右手扛起两大床被子走进院子,冬梅小蛮腰一叉,小手一摆,“袁明,怎么还不动手?”
“这就动手,这就动手。”
袁明脸上露出一丝苦笑,立即手忙脚乱地搬起一包东西就跑,冬梅展颜一笑,也提起几件棉衣大步走进了院子。
就在阿牛他们忙着卸下货物的时候,一批快马风驰电掣般地冲进了怒州城,径直向着袁府冲去。
快马上的骑士长得普通,往人群中一钻,就再也认不出来的那种,只不过袁府的门房却一眼就认出他了,迅速地将他放了进来。
“送到马坊里去,好草料伺候着。”
骑士将马缰绳一扔,径直走向了院落的中央,家主袁通住的院子。
“无声,情况如何,查到这个人了吗?”
袁通在他的书房里接见了骑士,见面的第一句话就问起来他此行的结果,无声双膝一软跪在地上,“家主,无声总算不辱使命。”
“好,好,辛苦你了。”袁通上前搀扶起无声,“对了,情况如何,你给我仔细地汇报一遍。”
“家主,属下到了乐浪府之后根据阿牛所说的发生瘟疫等信息,一路追查下去,果然在找到了阿牛说的那个地方。”
无声站起身来,袁通闻言一愣,随后长长地呼出一口气,“好,接着说下去。”
“阿牛所在的村子叫八角庙,是乐浪府下属克兰县境内的一个村子,由于靠近羌族的地盘,经常有土匪抢掠。”
袁通点点头,伸手指了指房间里的红泥小火炉,“无声,你自己倒杯茶喝吧,接着说。”
“阿牛的娘亲叫牛春花,是马蹄县的某个大户人家的老婆,十多年前那里发生了一场战争,他们一家老小被杀了个干净,牛春华带着阿牛逃到了八角庙,然后就在那里定居了下来。”
“这就能说得通了,既然是大户人家的孩子哪有不识字的?”袁通点点头,“不过,他那一手箭术又是怎么回事?”
“家主,说起这个就要提一提那个苦儿了,就是阿牛嘴里说的那个妹妹。”无声提起水壶给袁通的茶盅续上热水,自己也跑了一杯茶,“那个丫头的确是个克星,她的爹娘死于一场瘟疫,而他们两家很要好,她的爹娘临死前把这丫头托付给了牛春花。”
“不幸的是牛春花不久之后也病死了,阿牛就带着这小丫头离开了村子浪迹江湖,,那个时候阿牛才七岁不到,小丫头才三岁多一点,两人就一路从乐浪府流浪到了我们怒州城。”
“这个阿牛人虽小,却很仁义呀。”
袁通愕然地瞪大了眼睛,“他一个六岁的孩子是怎么养大一个三岁的小丫头的呢?”
“对了,阿牛识字是他娘教的,那他那一手出神入化的箭术是怎么来的?”
“八角庙位于羌族跟我们齐国的边境地区,羌族那边盛产冰山雪莲,那东西非常值钱,经常有人去那边采雪莲。”
无声轻轻地咳嗽一声,“根据那村子里残留的人说,在阿牛五岁左右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受伤的武林中人来过他们村子,逗留了好几个月,阿牛一直带着苦儿给那人送吃的,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就是那个人传授他的。”
“哦,原来是这样啊。”
袁通点点头,旋即又追问了一句,“你这个消息可是属实?”
“家主,有个武林高手在他们村子逗留了几个月是真的,而且,一直都是阿牛带着苦儿给他送饭,照顾他也是真实的,这个我都是找过几个老人问过了。”
无声信誓旦旦地拍着胸脯,“至于阿牛的箭术是不是他传授的就不清楚了。”
“那就应该差不多了。”
袁通微笑着点点头,“看来真是上天眷顾我袁家呀,好了,无声,这一趟辛苦你了,去账上支五百两银子好好地休息一下吧。”
“谢谢家主,上苍还真是眷顾我们袁家呀。”
无声嘿嘿一笑,“不过,宰相大人那边要是知道了,他会不会多心呢?”
“这有什么好多心的。”袁通冷笑一声,“他这些年从我这里得到的还不多吗,现在居然还想让倩儿去给他的孙子做妾室,他以为我是白痴,不知道他是想借机把我们袁家一口吞下去吗?”
“家主,您可以用孙小姐还小来搪塞啊,而且,现在家族的生意一直都是在她在负责呢。”无声哼了一声,“他也太贪得无厌了,这么多年来从我们袁家捞得还少吗?”
“有些人的胃口是很大的,无论多少钱都喂不饱的,除非他最终将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拿走。”
袁通冷哼一声,“跟他合作了这么多年,早就摸透了他的性格了,当年他能从一个县令起家,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高位,凭的是什么,就是凭的他做事心狠手辣,而且,他做事向来都要斩草除根,从不留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