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1章 两场战争

  土耳其地跨欧亚大陆,据守战略要地土耳其海峡,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土耳其也曾经阔气过,领土曾经覆盖整个中东,东部一直延伸到了里海地区,北非和巴尔干地区也都在控制之下,整个地中海就是土耳其家的游泳池。
  不过无论多么强大的帝国都有衰落的一天,在一战之中奥斯曼土耳其勉强参战,在战后这个庞大的帝国终于解体,领土面积严重缩水,只能退守安纳托利亚高原。
  在二战开始之后,土耳其眼见得法国灭亡,英国摇摇欲坠,纳粹的兵锋进入了巴尔干半岛,土耳其为了自保,只好宣布中立。不过在中立的幌子之下土耳其还是大量向德国出口物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铬矿,铬是生产合金钢必不可少的原料,而土耳其正好是德国进口铬的唯一来源。
  德国的生产部长施佩尔指出如果铬矿石被切断,德国的军火生产要停止运转十个月,德国用工业品向土耳其换取宝贵的铬矿石。土耳其也没有把宝全部压在纳粹德国上面,他们也向英美出口铬矿石,换取武器。
  土耳其军队是同时装备了两个阵营武器的一个异数,可以说这个国家一直走在钢丝绳上面,小心翼翼的维持着平衡,避免倒向一方,而惹恼另一方。
  可以说在初期土耳其的策略是很成功的,两大阵营没有人攻击土耳其,还出售了大量军火,让土耳其的军事力量快速提升,但是好事也就到此为止了。中国政府打通了非洲航线之后,就将势力越来越多的向中东调动,同时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土耳其。
  苏联在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之后,也将军队向高加索方向移动,中苏两军对土耳其形成了钳形夹攻的态势,随即斯大林和乔宇发表了联名通牒,要求土耳其立即放弃与纳粹德国的贸易,同时加入盟国一方,提供盟军反攻欧洲的登陆场等等条件。
  这份最后通牒沉甸甸的压在了土耳其总统伊诺努身上,他曾经是土耳其国父凯末儿的主要助手,在凯末儿死后,他成为了土耳其的总统,走钢丝的策略正是他力主的。
  可是现在中苏两国联手发难,土耳其想要继续走钢丝就变得困难重重了,伊诺努召集了内阁成员紧急商讨眼前的局面,土耳其政府此时也是莫衷一是,他们对盟国这种咄咄逼人的态度有极大的不满,而且这些人还不想过早的下注,在他们看来战局还没到最后时刻,德国或许还有希望获胜,而且他们担心土耳其一旦加入了盟国,就会遭到德国的猛烈攻击。
  另外一派则认为盟国势力强大,根本不是土耳其能够对抗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刚快妥协,不然中苏大军一旦发动攻击,根本不是土耳其能够对抗的。
  总统伊诺努犹疑不定,他向英国发去了消息,希望英国能够出面帮助土耳其中苏的行动,不过老丘在德黑兰会议上遭到了严重打击,他知道凭借自己的分量根本不足以让中苏打消攻击土耳其的念头,因此只能奉劝伊诺努,尽快加入盟国一方。
  就在土耳其犹豫之中,中苏规定的最后期限已经到了,针对土耳其的攻击终于打响了,中国从土耳其东南发动了攻击,苏联方面则派遣了华西列夫斯基指挥外高加索方面军从土耳其的东北发动攻击。
  土耳其军队的装备并不差,完全是从英德购买的先进武器,唯一的问题就是装备水平没有办法和已经拼杀了两年多的中苏军队抗衡,在开战的第一时刻,土耳其空军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前三天就损失战机三百五十架,空军瞬间就变成了空军。
  刘文辉作为这一次军事行动的指挥官,本以为会出现强烈的对抗,毕竟从纸面上看,土耳其有超过八十万的军队,装备十分精良,绝对不是一个鱼腩。但是一打起来,就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了。
  空军完全没办法和中国比拟,土耳其的飞行员似乎还不怎么明白什么叫做战争,中国飞行员能够轻易的将他们击落,有宝贵的资源换来的武器并没有让土耳其获得应有的战斗力。
  紧接着陆军也被中国的钢铁洪流迅速击败,足足有超过五万土耳其军队被俘,连同被击毙和打散的军队,土耳其人损失了十万以上的部队,中**队快速向着土耳其纵深推进。
  苏联的动作同样不慢,华西列夫斯基把黑海舰队也调动起来,从侧面展开了两栖登陆作战,成功突破了土耳其的后方,然后将前线的土耳其军队包围起来,成了瓮中之鳖。
  在开战第一周之中,土耳其就损失了超过十万军队,中苏军队娴熟的攻击方式,快速推进的能力都让土耳其感受到了绝望,双方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他们的惨痛经历再一次证明了靠买是买不来军队现代化的。
  土耳其军队看起来装备很不错,但是配套的后勤保障能力有限,飞机坦克坏了根本无法修理,航空燃油也要靠外国进口,美英切断了供应,土耳其的空军很快就成了真正的空军。
  另外弹药储备也严重不足,打起来之后,很快就消耗一空,昂贵的武器成了摆设,战局充分的暴露了这个国家的虚弱。
  惨败严重挫伤了伊诺努的心气,他曾经认为土耳其的军队就算比不过一流强国,但是至少不会相差太多,但是目前的局面很清楚的告诉他,这完全是妄想土耳其距离强国差的太远了。
  中苏联手攻击土耳其,而西欧此时也到了决定命运的时候,纳粹德国的最新航母德意志号和纳粹号已经经过了测试,正式编入海军,另外提尔皮茨号也早早修理完毕,希特勒又利用邮船该转了四艘护航航母。
  三大四小,七艘航母构成了纳粹海军的核心。德国的水面舰艇建造并不顺利,除了在开战初期建成了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两艘航母之外,成果并不多。主要的原因就是英国发动的战略轰炸。
  建造大型船只需要的船坞都比较大,十分明显,很容易引来攻击。而且英国也将德国航母视为最大的威胁,为此不惜派出大量的轰炸机频频光顾德国的船厂,严重拖延了德国的速度。
  随着战局越来越不利,希特勒的处境也越来越困难,他不得不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了航母上面,从本就十分紧张的物资之中拨出一部分用来加快建造航母。
  终于纳粹的航母还是下水了,而英国的处境一下子变得危急起来,丘吉尔将英国现有的大型航母都调动了起来。另外沈鸿烈在数月之前率领着平远号和安远号两艘新锐航母赶到了英国。
  这段时间以来都和英国皇家海军进行了联合训练,互相熟悉,保证能够在海战之中有效配合。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中国海军已经熟悉了英国的作战方式,两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英国的情报机关是最为繁忙的,他们的只要使命就是查出德国航母的动向,功夫不负有心人,德国航母出动的消息终于被探知,英国皇家海军也做好了准备。
  北海远没有太平洋那么广阔,加上双方都有大量的潜艇,侦察机,还有伪装的商船来回巡视,想要保密变得十分不容易。
  德国已经没有了足够的兵力去登陆英国了,因此德国制定的作战计划就是让航母编队攻击英吉利海峡,yin*英国舰队出航,然后利用航母和岸基飞机互相配合,消灭英国舰队。
  所谓攻击必救,英吉利海峡就是英国的禁脔,绝对碰不得,正是吃准了这种心理,德国舰队绕过了日德兰半岛,就向着英吉利海峡杀了过来。
  而英国人则是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态度,组成了南北两个战队,北线就是沈鸿烈率领的两艘中国航母,南线是英国皇家海军的主力。
  在这场注定载入史册的海上大战之中,英国人的运气并不好,在皇家海军刚刚离开斯卡帕湾锚地的时候,就被一艘德国潜艇偷袭,护航的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遭到了攻击。
  各国的海军发展重点都放在了航母上面,昔日的霸主战列舰完全就是一个摆设,威尔士亲王号也是英国最后设计建造的一型战列舰,主要的使命就是弥补飞机作战的缺陷,并且为航母提供保护,掩护夺岛登陆等等行动。
  不过出师未捷,威尔士亲王号成为了这场最重要的决战的第一艘沉没的军舰,英国人虽然派出了反潜舰艇和飞机将这艘凶恶的德国潜艇摧毁,但是巨大的军舰向水下快速沉没的残像让所有英国海军的心头就都笼上了一层阴云。
  战争还在继续,也由不得英国人伤感,他们必须快速寻找到德国的航母,并且击沉这些家伙,德国人也同样是这个心思,纳粹科学家在这个时代之中的确是代表了最顶尖的科研力量,他们研制了新型的舰载机,航程达到了两千七百公里。
  已经超过了英国舰载机,凭借舰载机的优势德国人率先发现了英国人,双方的机群撞在了一起,北海瞬间就沸腾起来,舰载机在空中呼啸,不断有飞机被击落,就好像下饺子一般。
  抢占了先机的德国人率先突破了英国的拦阻网,将一艘护航航母送进了海底。(未完待续。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