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昊的平民生活_分卷阅读_154

  “到那时,我会留在规地。愿见规方和任方联手,打通南道,将穹人逐出晋原。”姒昊的脸上难得露出笑容,他这句话,说得毅然。规君从他的笑容里看出,打通南道才是帝子的最终目的。规君暗自称奇,帝子是在借力,即帮规方突破封锁,也是在为他的复国铺路。
  规君笑道:“帝子真是令人佩服。”姒昊嘴角勾起,向规君行了个礼,说道:“规任两地因穹人阻隔多年,消息不通,其实任伯一直有这个心意。”
  规君露出喜色说:“要真能驱逐穹人,让它再不能侵扰规国,我愿为帝子的复国大业,倾尽全力!”
  此时,在规君眼中的姒昊,已不再是一位小年轻,而是一位沉稳,有才略的君主。这人只带着一位随从,就敢途径戎地,前来规方。他看起来势单力薄,事实上,他身后有着庞大的力量,只待时机成熟,便会汇聚成洪波。
  几天后,规君招募到三位昆戎族人,另配置两位规人勇士,组成五人小队。这支小队由规邑出发,抵达规西营地,从医师赤那边获得草药。一番休整后,小队出发前往昆戎。
  此时的昆戎,与狄人的战争刚结束,双方打得鼻青脸肿,一点好处都没占到,休兵修好。
  在规邑的日子,姒昊结识不少帝邦老臣,他待老臣敬重,被老臣视做有帝向仁爱之风。住在规方的帝邦老臣中,有一位帝向的卿臣,被尊称为伯密。伯密当年是帝向的左右臂,忠心耿耿。他率领帝兵,和晋夷及穹人有过数次交手,熟悉敌军的情况。
  伯密没在规君手下任职,而是选择隐居在规邑南郊。
  姒昊带上虞苏,两人驾车,前往南郊,亲自上门拜访伯密。来到伯密家门口,见到一栋竹屋,竹屋院中,一位老人坐在树下,正在和他的孙子交谈。
  老人就伯密,鬓须尽白,慈眉善目,难以想象他当年曾领兵和晋夷厮杀。听闻他进行过许多场残酷战斗,是个从死尸中爬出的将领。
  姒昊和虞苏上前行礼,伯密看着姒昊,样子淡然,他显然已知道姒昊的来历。帝子来到规邑的消息,传得很广,伯密家中常有洛姒族的友人往来。
  伯密的目光一开始落在姒昊身上,后来专注地打量虞苏,似乎虞苏让他更感兴趣。伯密的孙子见有客人来,连忙拿出席子,铺在院中,请姒昊和虞苏入座。
  伯密用苍老的声音对姒昊说:“帝子来规邑多时,要在规邑长居吗?”
  “即将动身前往雒溪,今日特来拜访伯密。”姒昊言语坦诚,态度谦和。在规方的帝邦遗民,主要居住在规南雒溪。
  听到姒昊这么说,伯密点了点头,回答:“帝子前往雒溪,就在那里居住,规邑再繁华,也是他人的都邑。”
  自从逃亡来规方,帝邦遗民中的平头百姓,十有八九,居住在雒溪。他们没能过上规邑富裕的生活,在荒芜的土地里开垦,营建屋舍,过着含辛茹苦的日子。这些人数量最是庞大,他们才是姒昊最主要的子民。
  “多谢伯密教诲,我将留在雒溪。”姒昊正有此意,他对日后的生活,看得很清楚。
  “我听闻帝子会骑马?”
  “在昆戎习得骑马术。”
  “帝子有这样的奇术,应该传授他人,建立自己的骑兵队。”
  “是。”姒昊颔首。骑兵神速,便于刺探敌情,传递信息。
  伯密看向端坐在席上的虞苏,他转而去问他:“听闻虞家子能识帝文?”虞苏恭谨地躬身,回道:“识得。”
  “阿舟。”伯密唤孙子姒舟,姒舟立即上前,应道:“大父。” 他是位十三四岁的男孩,浓眉大眼,长得很精神。
  “到我屋里,将《谟书》拿来。”
  “是,大父。”
  姒舟回屋,很快拿出一份帛书,呈给他祖父。伯密接过,转手就给虞苏,对他说道:“这是古帝时代,君臣谋议国事的记述。当今天下,只有两份,一份在你,一份在我。这书你要好好研习,以后大有益处。”
  虞苏屈膝在地,双手捧住帛书,感激道:“多谢伯密赐赠。”认识帝文的人,少之又少,更别谈拥有书的人,
  全天下也没有几本书,大多为君主所有,并不外传。虞苏不知道《谟书》本归帝邦君王所有,后来被帝向赏赐伯密,但他知道书的可贵。
  “起来吧。”伯密示意虞苏起身,他对这位虞氏子孙,寄以厚望。他对虞苏如此看重,是因为这人日后必为帝子的辅佐之臣。他的阅历相当独特,他和帝子生死与共。
  走前,姒昊和虞苏一再跟伯密道谢,伯密说:“我当年为晋朋击败,心有不甘,苟活于世。”他拉来自己的孙子,说道:“我这孙儿聪慧,我近来一直在传授他兵学,他日帝子攻打寻丘,请务必将他带上。”
  “伯密不用自责,当年兵败是天意。来日真有攻打寻丘之时,我必定再来南郊请教。”姒昊拜别,心中相当动容。知耻而后勇,兵败的父亲,渴望雪耻的自己,和伯密祖孙,何其相似。
  两人离开伯密家,姒昊坐在车厢,虞苏驾车,有着君臣之分。车出老远,虞苏坐车厢,他在大腿上缓缓展开帛书,一字字地读阅。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
  姒昊驾车,在前倾听,心中思考。这些是前人的智慧,而这样的智慧是无价之宝。他们两人在不知不觉间,已超越同龄人,不只是阅历,还有知识。
  隔日,姒昊和虞苏辞别规君,还有规邑的一众帝邦遗民,两人在一队士卒的护送下,前往雒溪。两人坐一车,由御夫驾车,他们身后还有一辆马车,用于运输财物。
  规君的赏赐极其丰厚,帝邦的老臣们也纷纷赠与丝帛,贝币。在规邑的日子里,姒昊让他们信服,他们相信他定能成就一番事业。
  雒溪两岸有大小聚落多处,洛姒族住在左畔,寻人住右畔,他们的衣食和习俗略有不同。无论如何,帝子的到来,都让雒溪的人们激动万分。他们远远就出来迎接,夹道观看,兴奋不已。
  这里的居民人口众多,不亚于一座城,里边还多数是青壮。普通百姓的寿命短暂,四五十岁就已不多见,生活较艰苦。
  姒昊一来雒溪,就将各聚落的头目唤到溪头的长屋议事。长屋外,是来自规邑,携带精锐武器的士兵,很是气派。头目们早有耳闻帝子要来雒溪,面对姒昊,各有各的心思。他们不如普通的百姓率直,对帝子到来的喜悦发自内心。
  姒昊让他们上报各自聚落的人口数目,老弱情况,虞苏执毛笔,在旁用木牍记下。这还是头目们第一次看到帝文,不由得心怀敬畏。
  获得各聚落的情况,姒昊将部分财物分赠给头目,让他们筹办酒饭,宴请百姓。
  在雒溪,姒昊仅用一旬不到的时间,让人们习惯了他的存在。数日后,他让百姓在溪头营建一处屋舍,在雒山下,建造一座冶炼作坊。
  屋舍建好,有高高的台基,宽敞的房间,除此外很朴实,这是姒昊和虞苏的房子。后来雒溪的人们称呼此屋为:帝屋,在帝屋四周分布的士卒房子,则被统称为帝营。
  虞苏将从昆戎带来的麦种分给平民,当地也种麦,但麦穗瘦小。
  冶炼作坊营建造好后,姒昊将雒溪的冶炼工都召集起来,勉强有五六人。姒昊带着这五六人,外加十数位学徒,在作坊里浇铸兵器。
  冬日,户外雪花飞舞,冶炼作坊里热气朝天,浇铸的工匠光着膀子。
  一个季节过去,溪畔的农田里,长上昆戎的麦苗,嫩绿的麦苗,压在薄雪之下。虞苏在帝屋里,跪坐在木案前书写,姒昊在他身旁,闲谈请妇人裁冬衣的事。虞苏边写边说不用他人代劳,由他来裁缝。姒昊的衣服,他想亲手制作,自己的衣服,倒是无所谓。
  两人正谈着,突然听到屋外车马辚辚声,姒昊朝窗外看去,见到是一辆规邑派来的马车。马车上有使者,使者手执符节,很好辨认。
  “阿昊,是谁?”虞苏搁下毛笔,抬起头来,他看到姒昊嘴角的笑容在扩大。姒昊笑答:“规邑的使者,看来派去昆戎的队伍带回消息了。”
  秋时,那支翻越天岂山,取道羽山,前往昆戎的队伍,此时也该完成任务,返回规邑复命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