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727

  诸葛亮坐了下来,双手摆在膝盖上。他说了一些见闻,主要与汝颍士人有关。最近几个月在汝南主持报刊发行,引导舆论,他与汝颍士子的接触很多。汝颍读书人很多,但汝颍读书人的心态却有些保守,包括那些在郡县任职的人。他们还停留在以经学入仕的思维中,对木学堂、本草堂多有排斥,不愿意从事实务。也因为如此,他们的仕途大多不太顺利,多有怨言,对司马徽这种能顺利接触到孙策的隐士自然有很多美好的想象。在汝颍士子的口中,司马徽已经是孙策倚重的心腹、帝王师。要想作官,按部就班的升迁是不行的,就要像司马徽一样,先养名,引起权贵的注意,然后才有可能平步青云。
  孙策哭笑不得。豫州是他下功夫最多的地域,前后几次清洗,总算把世家制服了,没想到形势还是如此不容乐观。改革制度容易,改革人心难,任重而道远。
  “你对此有什么建议?”
  “尽快落实考功制,在试行中检验得失,再逐步加以改进。”诸葛亮沉默了片刻,又郑重地说道:“尤其是军谋处。臣听到的非议有不少都与军谋处有关。”
  “你自己受到的非议也不少吧?”
  诸葛亮点了点头,没有否认。
  孙策沉吟了片刻。“最近在汝南,有没有看关于王莽的文章?”
  “看了一些,不全。”
  “有时间看一看吧。”
  “喏。”
  孙策站了起来,背着手,向岸上走去。诸葛亮起身跟上,一言不发。上了岸,郭武牵过来两匹马,孙策接过一匹,翻身上马。诸葛亮也接过一匹,手按着马鞍,纵身一跃,稳稳的坐在马背上。两人并肩而行,向襄阳城走去。
  “孔明,你今年十九了吧。”
  “前几天在颍川刚过的生日。”
  “有没有想过将来?从文还是从武?”
  “暂时还没想好。”诸葛亮说道。他看起来很平静,应该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对孙策的提问并不意外。“臣想再多历练几年,看看自己究竟适合做什么。”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诸葛亮在汝南主持报刊发行,引导舆论,工作成绩是没话说的,短短几个月做得有声有色,不仅与普通百姓相处甚好,与汝颍世家相处也不错,尤其是刚刚被他批评的汝颍读书人。这是一个擅长与不同人相处的人,但也让人捉摸不透,连孙策本人都搞不清诸葛亮究竟想要什么。
  他有点理解刘备当初的心情了。不过他不需要像刘备那么纠结。刘备没得选,他有得选。不仅有得选,而且选择很多,有足够的耐心等诸葛亮开口,就像当初在平舆等诸葛亮主动来见一样。
  我承认牌技不如你,可是我不仅抓了一副好牌,还知道你的底牌。
  见孙策不说话,诸葛亮反倒有些按捺不住。“大王,家兄有书信来,说他要成亲了。”
  “好事啊,谁家的闺女?”
  “中山甄家。”
  “中山甄家?”孙策笑了一声,心里有些不舒服。怪不得诸葛亮要特地来一趟,原来诸葛瑾要娶甄家的女儿。甄宓姊妹五人,她是最小的,四个姊姊有两个早在她嫁到江东来之前出嫁了,三姊甄道、四姊甄荣也到了出嫁的年龄,却一直没有出嫁,原来是在挑女婿。但这件事恐怕不是郎有情、妾有意这么简单,更像是一种利益结合。
  有些事还真是有惯性,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怎么认识的?”
  “家兄游历幽州时曾作客甄家,还得到了甄家的资助。最近甄家有生意从辽东走,多有接触,张鸿提及此事,想与家兄结婚姻。涉及至甄夫人,家兄不敢自作主张,来书信问我和家姊的意见。”
  孙策点点头,没有再说什么。这件事有可能是诸葛兄弟想攀附甄家,也有可能是甄家想攀附诸葛兄弟,但不管是什么原因,他都不太舒服。婚姻中涉及利益关系在所难免,但凡事都有度。
  新贵之间互相联姻,形成利益集团,短期看是好事,长期看却是隐患,涉及到后妃家族尤其要小心从事。诸葛亮这么慎重其事正是为此。如果甄家不是后妃家族,诸葛亮根本不需要向他通报。
  “你二姊今年也不小了吧?”
  “二十一了。”诸葛亮苦笑道:“她的婚事已经成了麻烦。”
  “为什么?”
  诸葛亮咂咂嘴。“我这二姊性子要强,叔父病逝后,长兄外出游历,长姊出嫁,她主持门户,照顾我和弟弟,一晃就是几年,如今年岁渐长,又不肯将就,长姊说她没用,我劝她也不理,实在没办法。”
  孙策听出了言外之意。诸葛亮的长姊嫁了庞山民,二姊不肯让大姊占了上风,一心要嫁个比庞山民还强的。原本的历史上,她是嫁给了蒯祺,蒯家的实力要比庞家强太多了,所以她不反对。可是庞山民青云直上,起家为太守,而且是颍川太守,再想找个比庞山民还强的可就不容易了,一不小心就成了剩女。
  她未必没有目标,但这样的目标却未必是她够得上的。二十一岁,在这个时代就是老姑娘啦。男子结婚迟一点很正常,女子到了这个年龄还不成亲,那就有点麻烦了。袁权还是再婚,过了二十岁都有自卑感。
  “你也不小了,可有意中人?”
  “还没有。”诸葛亮的脸有点红。
  “我听说孟建的妹妹喜欢你。你去汝南,她没来找你?”
  诸葛亮窘得无地自容,期期艾艾地说不出话来。见此情景,孙策有些不忍。就算有心机,诸葛亮毕竟是个少年,离老奸巨猾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做人不能太苛责,尤其是这种有分寸的近臣。诸葛亮真想弄权,完全可以不事先禀告——汝颍世家互相结亲就从来不请示。他主动来请示,说明他还是知道轻重的。
  利益集团是挡不住的,欺负老实人也没什么意义,为此耽误一个女子的一生幸福也不合理。
  “我记得她比你还大一岁吧?如果喜欢,就娶了吧。如果不喜欢,也别耽误人家。对婚姻呢,我不干预,你们自己满意就行。”
  “喏。”诸葛亮如释重负,躬身施礼。孙策的这句话不仅针对他个人,还包括他的长兄和二姊。他在孙策身边好几年,知道孙策的脾气,刚才看孙策不说话,知道他对这件事不太舒服,此刻能松口,算是给了他天大的面子。
  第1934章 都是人精
  虽然知道风气如此,难以避免,孙策心里还是有点丧。
  他觉得自己就像那位手持长矛,冲向风车的傻骑士。书生意气,指点江山容易,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难。要和一群天才斗智斗勇,对他来说实在有些勉为其难。
  回到襄阳城,诸葛亮随孙策进了衙城,在前庭等候。孙策回到后院,见袁权正和袁衡坐在窗下闲聊,却看不到甄宓,便问了一句。袁权说甄宓在麋兰的院子里,需要的话,让人去叫一声。孙策应了一声,决定自己去。他也有好几天没看麋兰和那对双胞胎女儿了。下了堂,走了两步,孙策又折了回来。
  “你最近和汝南还有联系吗?”
  见孙策脸色不郁,袁权连忙起身,一边招呼人去找甄宓,一边将孙策拉到案边坐下,询问详情。孙策将诸葛亮提及的事情大致说了一下,主要是最近有没有和他麾下文武联姻的事。袁权有些讶然。
  “有自然是有的,你身边的人年轻有为,前途无量,愿意联姻的多不是很正常吗?”
  “我是说,有没有那种就是为了攀附,不问男女双方是否合适的?”
  袁权抿嘴而笑。“你是说有没有那种十六岁的少女嫁给六十岁的老翁,或者明明可以为妻,偏偏委身为妾,只问利益,不问感情的?”
  孙策点点头。
  “大王,说句可能有些冒犯的话,这样的事在小世家很常见,对中等以上的世家反而少见,有也是极少数。无他,大姓高门的选择很多,不需要勉强子女,除非看走了眼,双方至少是般配的。”
  孙策仔细想想,也觉得有理。就以袁家为例,袁家的男子就不用说了,娶的都是大家闺秀,女子也不愁嫁,完全可以慢慢挑,想嫁什么的人就嫁什么样的人,只不过这个选择权未必全在她们自己手中,而是由长辈作主罢了。
  “再说了,你麾下也没什么老翁啊,倒是少年成群。即使不以家世论,也是极佳的婚配对象。难道你希望你麾下的文武娶不到妻、嫁不了人?”
  “姊姊。”袁衡打断了袁权,递了一个眼色,示意袁权注意孙策的脸色。“大王担心的是汝颍人抱团。汝南世家虽说放弃了土地,经营工商以致富,但人心念旧,记怨的多,感恩的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抱有怨念的人聚在一起互相刺激,很容易做出不知分寸的事来,结成婚姻,有了共同利益,是有可能动摇豫州形势的。大王未雨绸缪也是应该的。你和钟夫人留心一下,如果有做得过分的,该敲打的还是要敲打敲打,真到了那一步,谁的面子上都不好看。”
  袁权含笑点头。
  孙策自顾想着心思,一时倒也没留意姊妹俩的小动作。过了一会儿,甄宓匆匆走了进来,孙策这才回过神来。本想私下里问问的,现在却不能故意避开袁氏姊妹,显得不够坦荡。
  “中山最近可曾有消息来?”
  甄宓不解。“什么样的消息?”
  “婚姻。”
  甄宓仔细想了想。“最近没有,年初倒是有书信来,问起诸葛兄弟。听那意思,好像是我三姊相中了诸葛瑾,我阿母却嫌诸葛瑾脸长,又比三姊大好几岁,想问问诸葛家有没有相貌更佳,年轻一些的子弟。”
  孙策听明白了。这么说,还是甄家想攀附诸葛兄弟,不是诸葛兄弟想攀附甄家。
  “你怎么说的?”
  甄宓掩着嘴笑了起来。“我当然是帮着三姊啦,说诸葛兄弟脸都长,诸葛瑾算是最好看的一个了。我三姊早就相中诸葛瑾了,说他脾气好,将来不会欺负她。诸葛瑾去我家作客,所得程仪有大半是我三姊的私房钱,还关照我阿舅照顾他,别让他受了委屈。”
  “你阿姊还怕人欺负?”袁衡有些意外。
  甄宓自知失言,有些不好意思。“冀北人性子野,夫妻争吵打架是常有的事。女人嘛,就算有些力气,真打起来也是要吃亏的。”
  袁氏姊妹哑然失笑,像是听到了奇闻。中原世家夫妻不和也很正常,但最多言语交锋,真动手打架的却不多见。孙策也觉得不可思议。甄家虽说算不上一流世家,却不是普通人家,可是听甄宓的语气,似乎这样的事也很常见。这冀北的民风还真不是一般的野,难怪冀南人瞧不上。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不是冀州民风开放,甄宓也不可能跳出入阵曲那样热情奔放的舞蹈。
  孙策的心情也轻松了些,把诸葛亮来请示的事说了一遍。甄宓这时也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了,收起笑容,很严肃的把事情经过从头至尾说了一遍。诸葛瑾游历幽州的时候,她已经出嫁,没有亲身经历,但她们姊妹感情很好,经常有书信来往。姊妹之间的私信更是无话不说,每次的书信都是厚厚的一迭。三姊倾慕诸葛瑾的事,她就是从书信里获悉的。不过那时候诸葛瑾行踪不定,能不能从草原上活着回来都不知道,自然也谈不上婚姻。去年年底,张鸿去辽东做生意,拜见太史慈时见到了诸葛瑾,消息传回中山,这才正式考虑婚娶。
  不过,听完诸葛亮与孙策的对话后,甄宓柳眉微蹙。“大王,我怎么觉得诸葛亮的来意主要不是他长兄,而是他二姊呢?不会是他二姊看中了大王身边的什么人,却不好说,这才借着我三姊的事来探路吧?”
  孙策仔细回想了一番,将信将疑。他完全没有这样的感觉,但他知道诸葛亮是有城府的人,而且手段高明,玩弄话术,耍点小心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不过他也没把握,谁知道甄宓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想法。这些都是人精,没有一个是傻白甜。
  孙策忽然想起司马徽对诸葛亮的判词,暗自咂舌。姜还是老的辣,水镜先生这双眼睛是真的毒啊。难道他也是穿越者?
  被一群天才包围,我好累!
  ……
  郭嘉和孙策一起听取了诸葛亮的述职。
  袁谭退出河南,睢水防线也可以松口气,准备秋收。秋收之前发生大战的可能性不大,秋收之后却不好说。孙策打算趁着这个机会调整一下防线。
  根据之前的计划,在北线暂时采取守势,以牵制为主,将人力、物力集中到南线,供应周瑜开拓武陵。只不过纯粹的守无法实现预定任务,由太史慈在辽东挑起战事,迫使袁谭不能兼顾,不能全力南下,也是计划中的要点。
  孙策原本打算将诸葛亮调到辽东,协助董袭,现在却改变了主意。
  青徐系在辽东的实力已经很强,如果再把诸葛亮调过去,辽东就真的成了青徐系的天下。董袭是江东系,但他勇猛有余,斗心眼不是这些青徐人的对手。要想维持平衡,必须调一个非青徐系的去辅佐董袭,而且最好是江东系。可是江东系能做好参谋工作的人也不多,目前而言就是陆议。陆议去了浚仪,暂时不宜轻动。
  江东人才储备也不够,至少和汝颍、青徐相比没有优势可言。
  从另一方面讲,孙策也不打算让诸葛亮统兵,他更希望诸葛亮能从政,将来做个丞相。他麾下能统兵作战的人很多,擅长政务的却有限,诸葛亮无疑是良相之才。从私心里说,他也不愿意让诸葛亮这样一个有权臣潜质的人染指兵权。
  郭嘉深谙孙策心思,提出一个建议:让诸葛亮去东南协助张勋,负责周瑜大军的后勤调度。周瑜出征武陵,每年需要五十亿的巨额开支,需要调动的人员也以万计,难免有人从中做手脚,张勋的能力和年龄都应付不了这么重的事务,需要一个精明强干的帮手。诸葛亮心思缜密,年富力强,又擅长宣传鼓动,对征发徭役得心应手,协助张勋几年,将来就能独当一面。
  孙策觉得有理,随即征求诸葛亮的意见。
  诸葛亮欣然从命。
  诸葛亮要去江南,一去就是好几年,自然要安顿好家务。他现在急需解决的除了弟弟诸葛均的生活,就是二姊和他自己的婚事。见孙策关心,诸葛亮也没有再掩饰,他自己的婚事好办,他和孟建的妹妹孟月有感情,孟月已经二十了,一直在等他。这次去汝南,也是孟月一直在里里外外的照应。虽然谈不上十全十美,也算是情投意合。
  孙策眉心微蹙。甄宓说得没错,诸葛亮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诸葛瑾与甄家的婚姻,而是他的二姊。诸葛亮的二姊很可能是看中了一个人,但这个人是他身边的近臣,身份敏感,就连诸葛亮自己都觉得不合适。
  “你二姊相中了谁?是不是我身边的?”
  “大王,我觉得此事不妥。请大王给我一点时间,我再劝劝二姊。”
  “是陈叔至(陈到)吧?”郭嘉忽然说道。
  诸葛亮苦笑着点点头。
  “陈叔至是大王的亲卫骑督,的确不太合适。”郭嘉说道:“孔明,好好劝劝你二姊,有些事不能勉强,该放手时要放手。”
  “祭酒所言甚是。”诸葛亮躬身道:“亮也是如此想。”
  孙策咳嗽了一声:“奉孝,孔明,你们都别自作主张。这件事能决定的人既不是你们,也不是别人,只能是当事人。能不能成,要看陈叔至是不是对你二姊满意。他们见过面吗?”
  “去年陈督回乡省亲,见过一面。”
  第1935章 夺关
  孙策知道,有些事不是他想拦就拦得住的。他身边的人也要结婚,总不能因为有结党的嫌疑就让他们都娶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既然挡不住,不如因利势导,把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中。
  孙策问清了情况,得知诸葛亮的二姊其实已经主动出击,搞定了陈到的父母,陈到本人也没有明确反对,这件亲事最大的障碍不是别人,就是他自己。只是诸葛亮、陈到都有顾忌,这才耽搁了一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