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_分卷阅读_85
张子夫握起拳头,给自己打气。“没错,几位姊姊,我们可得加紧些,尽快把这新织机搞出来,也好帮将军早日完成人人有新衣的志向。嘿嘿,你们可不知道,这些天一看到那些衣不蔽体的孩子,我这心里就酸溜溜的,不是滋味。本想从家里拿点钱出来买笔墨,又被我阿翁发现了,几乎要打死我呢。”
“元功,可有此事?”蔡邕沉下了脸。他比张勋大二十多岁,训张勋两句,张勋也只能忍着。
面对坑爹的女儿,张勋面红耳赤。“混帐东西,你又没对我说,我怎么知道你要干什么……”
“那阿翁你是答应了?”
张勋本待迟疑,一看蔡邕准备给他写一篇恶传的眼神,只好点点头,算是答应了。
孙策感慨的摇了摇头,有点怕。这些姑娘没一个是好惹的,冯宛比冯方能说,这张子夫也比张勋强太多了。以后离她们远一点。他一转头,却看到庞统脸红得像大苹果,扭扭捏捏,骚气蓬勃,眼睛直勾勾地看着对面的张子夫,片刻也舍不得离开。
第226章 破绽
孟子曰: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
庞统跟着孙策,一直像是没长大的孩子,突然之间,他一步迈进了青春期。俗话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庞统跟着孙策,不仅分析问题的思路像孙策,就连看美女的模样都和孙策一模一样,看中了就不肯放,直勾勾地盯着对方。
张子夫却没给庞统好脸色,杏眼圆睁,狠狠地瞪了回来。庞统吓了一跳,立刻低下头,耷拉着眼皮,不敢再正面看张子夫,只能用眼角的余光偷偷的瞄。张子夫只顾和冯宛等人说笑,而且是声音最大的那个。她还特别爱笑,说一件事,别人还没怎么着,她已经笑得喘不过气来。
庞统看得眼直,奈何张子夫却不看他一眼。庞统很受伤。
得到了蔡邕和孙策的支持,冯宛等人心满意足的退去,孙策说明来意,问起段煨其人。
蔡邕觉得受到了污辱。“段煨?不认识。我在长安,接触的西凉人只有董卓兄弟和贾诩,其他人统兵驻屯各地,没有在朝中为官的。段煨,他之前好像是在华阴吧,怎么到这儿来了?这段路可不好走。”
孙策很失望。
“你说的张辽,我倒是有些印象。此人虽是武人,却颇有志向,能够约束部下。在长安,并凉兵皆放纵,为祸百姓不浅,这张辽却不准部下掳掠,有些格格不入,所以一直没有升迁,这校尉是刚升的吧,以前好像是一个从事。咦,他好像不是凉州人,是并州人,由丁原推荐到大将军府的。”
孙策心中一动,忽然找到了突破口。
没错,张辽是并州人,他并非董卓的旧部,只是被董卓吞并的。他在西凉军中没有朋友,与吕布同为并州人,但他现在又不属吕布。他后来成了吕布的部下,又和吕布的部下若即若离,从一系列的情况来看,他和吕布的交情很一般。吕布战败,他又投了曹操。降曹之后,和其他同僚还是若即若离,一起守合肥的乐进、李典和他关系都不好。
这是一个很不合群的人,徐荣为什么安排他和段煨一起?是徐荣不相信段煨的能力,还是要刻意扶植一个非凉州人的部下?
不管怎么说,并凉人的矛盾是可以利用的。历史上,贾诩曾经用离间计化解了马超和韩遂的联军,为曹操夺取关中立下大功。他现在也可以利用并凉人的互不信任离间段煨和张辽,取得保卫南阳的第一个胜利,鼓舞一下士气。
有了这个打算,孙策特意问起了并凉人的关系。蔡邕倒是知道一些。别看吕布现在很得董卓的宠信,但小人同而不和,并州人和凉州人都是边鄙人,残忍好杀,对他们来说,其他人都是猎物,互相之间常有冲突发生,根本无和睦可言。
孙策心里有了底,起身告辞。出了郡学,孙策问道:“士元,你对徐荣安排张辽配合段煨这件事怎么看?”
庞统沉默不语。孙策问了两遍,他才反应过来,吱吱唔唔地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孙策觉得奇怪,发现庞统很沮丧,浑然没有刚才骚气蓬勃的青春气息,刚想问他为什么,一看他那张脸,突然又明白了。
不用说,长得丑,被张子夫姑娘嫌弃了呗。
男人喜欢美女,女人也喜欢帅哥。好色从来不是男人的专利。当然这个词也并没什么贬义,和后世的概念不是一回事。夫子之所以感慨好德不如好色,不是因为好色不好,而是因为好德的人少,好色的人多,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好色是人——包括男人和女人——的天性,古今中外都一样。
“喜欢张子夫?”
庞统点点头,又摇摇头。“我……我……”
“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又是点头又是摇头算怎么回事?”孙策打趣道:“过了年十四,可以提亲了,等打完这一仗,把你伯父庞德公请到宛城来,向张公提亲。”
“我……我怕我长得丑,配不上她。”庞统嘟囔道。
“男人关键不是好看不好看,而是有没有责任感,有没有能力撑起一个家庭。你这么聪明,他张家能找你做女婿,是他张家的运气。”
庞统是孙策的心腹,孙策为什么留着张勋,他一清二楚,孙策也不用在他面前装,说话直接了很多。庞统却还是有些犹豫,担心张子夫嫌弃他,或者张勋嫌弃他的出身。庞家在襄阳小有名声,但庞家没有出过什么官宦,最多只能算小豪强,连地方大族都算不上。
“行啦,愁眉苦脸的没用,这事儿先放一放,等打完仗回来再说。实在不行,那就抢呗。”
“抢……抢?”庞统吓了一跳。
“这么惊讶干什么?”孙策哈哈一笑,放低声音。“没事,这事我家祖传,万无一失。”
庞统想笑,却没能笑出来,神情有些古怪。
孙策没有回太守府,直接去了邓展的兵营。要对付段煨和张辽,他需要邓展这位武学大师的帮忙。
孙策随即又赶到辎重营,找黄承彦调了五百辆武刚车。这些车用加厚的木板为壁,行军的时候可以运货,扎营的时候可以当作营垒,车壁能挡住弓箭的近距离射击,堪比大盾。
唯一遗憾的是虽然采用了竞赛的方式,辎重营的工匠提出了几十种方案,还是没能设计出一辆有实用价值的四轮车。为此,黄月英很是上火,常常发怒,像只小母老虎似的跳着脚骂人。
两天后,孙策准备好了粮草辎重,将宛城交给阎象、杜畿等人,留下邓展代掌兵权,自己带着黄忠、秦牧等一万多人出了宛城,向郦城赶去。他走得并不快,每天只行三十里,但声势造得很大。袁术留给他的后将军印他一直没用,但后将军的仪仗鼓吹却带上了,一路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很快,队伍的周围出现了西凉斥候的身影。
孙策对斥候视而不见,他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人送往郦城。这封信不是写给段煨,而是写给张辽。他在信中对张辽大加推崇,称其义士之后,与吕布并称北疆名将,勇冠诸军,并自称这次来不是为了解围,只有一个目的:与张辽一较高下。
第227章 娄圭的愿望
郦城。
文聘站在城墙上,看着士卒将一桶桶水浇在城墙外墙上,脸上看不出一点表情。
娄圭站在他身边,脸绷得紧紧的,几次看文聘,想说些什么,却终究还是没说。文聘看在眼里,轻声说道:“娄兄,你不用担心,我会为你向将军请功的。若不是你,郦城很难守得这么稳固。”
娄圭松了一口气,脸色终于松驰下来。“仲业,若非得已,我也不想为难仲业。唉,若是早知道孙将军有如此胸怀,我又何必一错再错,落到今天这个地步。那陈瑀说得一片灿然,谁曾想竟如此不堪一击,被孙将军一举拿下。唉,这些名士果然是靠不住的。”
文聘没有接娄圭的话。他想为娄圭说情,但是他也不清楚孙策能不能接受娄圭。五天前,他率军赶到郦城,得知西凉兵前锋将至,立刻改变了原有计划,进驻郦城。郦城只是一个县城,城墙低矮,又没什么城防设施,原本很难防守,偏偏这时候娄圭赶来了,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他用水浇城。
郦城的城防是夯土的,浇了水很容易垮,但是娄土的建议奇就奇在这里,当天晚上浇的水,夜里大寒,城墙结了一层厚厚的冰,不仅没有垮,反而更坚固,而且光滑无比。城墙下面也是如此,别说攻城,连站都站不稳。
段煨望城兴叹,只能在城外驻扎,不让文聘有逃脱的机会。
娄圭一计,避免了郦城遭西凉兵突袭的危险,给了文聘调整的机会。利用这几天时间,文聘加固城防,娄圭与县里的富户接洽,要求他们为大军提供粮草。面对城外的西凉兵,富户们非常配合,拿出了家里的存粮,足以供文聘的大军吃半年。
可以说,郦城没有受到西凉兵洗劫,有一半功劳是娄圭的。
以文聘对孙策的了解,请孙策饶娄圭一命应该没什么问题。孙策真想杀娄圭,娄圭早死了。但是他清楚娄圭不会满足于活命。娄圭之所以从宛城赶来,是因为孙策接连给他拨了两批人马,总数达到了四千人。要知道孙策帐下的大将黄忠所领兵力也不过如此,他文聘一个降将转眼间就能得到孙策如此信任,娄圭觉得他也有机会,这才动了心,想投靠孙策。
可是文聘自己清楚,娄圭做个谋士没问题,亲自领兵却不行,孙策不太可能满足他的愿望。
但这些话,他不好对娄圭说。娄圭在宗承等人面前自认寒门,在他面前却常常有读书人的优越感。不久前,他还是娄圭的部下,现在要娄圭承认不如他,娄圭不太可能有这个觉悟。
怎么说?文聘很为难。
“仲业,你看。”娄圭突然靠在城墙上,指着远处,大声说道:“西凉兵好像要渡水。”
文聘也看到了,原本在城西的西凉兵绕到了城北,正派人探测湍水深处,寻找地方渡水。郦城在湍水西岸,以湍水为护城河,通往东岸的桥就在郦城的东门外不远,弓弩射程以内,段煨要渡过湍水,只能另寻他地。城南是一片泽地,只有城北可以走。冬天水浅,只要找到合适的地占,即使不用架桥,战马也能涉水而过。
不过,从安全考虑,还是应该架桥。西凉人没这耐心,想直接涉水了。
“应该是援兵到了。”文聘眉头一挑,对娄圭说道:“子伯,你留下守城,我带两千人出城接应。”
娄圭大喜,连连点头。他看着文聘的脸色,知道文聘担心什么,拍着胸脯说道:“你放心吧,我绝不出城一步,等你回来。”
文聘虽然不太放心,却也只能如此。
……
段煨坐在马背上,轻摇着马鞭,瘦而长的脸阴沉如铁。他缩着脖子,拉紧了皮氅。这南阳的天气真是古怪,又湿又冷,竟是比家乡武威还要冷上几天,穿着厚厚的冬衣也没用,铁甲总是湿乎乎的,透着一股潮气,连胡须都湿漉漉的粘在一起,没个干爽的时候。
但他的心里更潮,就跟郦城南的泽地一样,到处是积水,到处是杂草。
孙策出了宛城,却不是为他段煨而来,而是为张辽而来。
张辽算什么?一个二十三岁的并州少年,兵不过千余,官不过校尉,虽说弓马娴熟,终究不过是个勇士,如何能与他段煨相提并论。义士之后,张辽的那个远祖还有几个人记得,能和他那威名赫赫的从兄段颎相提并论吗?无知小儿!
段煨觉得这事没那么简单,孙策再无知,也不至于专程来与张辽决斗。这里面肯定有阴谋。
并州人都不可信。他们能背叛丁原,也能背叛董公。
段煨抬起头,眯着眼睛,看着远处正在河边查看地形的张辽,细长的眼睛里全是怀疑。
张辽没有回头,但他知道段煨肯定在看他。虽然他接到孙策的战书后第一时间向段煨汇报,并将信展示给段煨看,可是段煨依然不相信他。段煨原本就多疑,再加上并凉人的互不信任,段煨这么做,他并不意外,但他很清楚,如果不能互相信任,这一仗可能不好打。
孙策一路追击曹操,从襄阳追到宛城,在曹操占据宛城的情况下,他居然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就重夺宛城,这样的战绩即使是将军徐荣都不敢相信。
攻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宛城,那可是天下名城,城高池深。正常情况下,别说一个月,半年内能拿下就算不错了。如果考虑到城里城外的兵力相差不大,这就更不可能了。眼前就是例子,城里四千,城外五千,郦城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县城,根本不能和宛城相提并论,但他们就是无法攻克。
张辽知道这是徐荣给他的机会。击退孙策,守住郦城,为徐荣争取攻击析县、顺阳诸县的时间,收集粮食,他就有功,徐荣就能名正言顺的提拔他,让他独领一军,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做段煨的副将。他原本觉得这不难,可是当他收到孙策这封挑战书时,他觉得这个愿望有些缥缈起来。
双方还没见面,孙策就用一封信让他和段煨之间原来还算隐晦的猜疑暴露出来。
这是一个狡诈的对手,千万不能中了他的诡计。张辽看着东方的地平线,暗自提醒自己。
第228章 关中有英气
斥候越来越多,预示着与敌人越来越近,气氛也渐渐紧张起来,就连孙策自己都感觉到了不小的压力。
身处战场与看战争大片的感觉最大的不同就是你其实并不知道战场的真正情况。没有卫星,没有侦察机,只有来来往往的斥候,斥候也不可能告诉你所有的情况,他们能看到的永远只有一个点,而且是远远看到的一个点,真伪难辨。
作为将领,要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真伪难辨的信息拼凑出对手的动态,并做出判断。
这和盲人摸象没有太大区别。不仅是对智商的考验,更是对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考验。指挥的人马越多考验越大,所以韩信说刘邦只能统领十万大军,而他本人多多益善。虽然刘邦不服,但事实证明一旦超过十万,刘邦就搞不定了,十有八九要吃败仗。
就孙策而言,一万人已经是新纪录。在此之前,他最高记录是指挥四千人,还包括辎重营在内,实际战斗人员只有两千多人。突然增加一万人,而且又是面对战力更强的西凉兵,他心里是有些打鼓的。这可不是打游戏,输了还可以重来。输了,是会死人的。
所以《孙子兵法》开宗明义: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几次作战,每次都受伤,孙策已经深刻地领悟到战争的残酷,他不敢有任何大意。得知西凉兵即将接近,他下令停止前进,结阵待战。
战鼓声响起,传令兵举着三角令旗,沿着队伍奔驰,将命令传到各部。前军黄忠由前进的纵队展开为横队,武刚车首尾相连,护住大军的正面。后军董聿也将人马展开,向两侧延伸,护住大军后侧,与黄忠的两翼遥遥相望。相比于前军厚重的阵势,后军的阵型铺得比较开,几乎将中军包围起来。
孙策带着典韦等人来到黄忠阵后。黄忠有四千人,分作四个千人方阵,中间两阵突前,两翼各有一阵拖后,有点像垂翅而飞的大雁,所以又叫雁行阵,黄忠本人和亲卫营就是雁头。
孙策就在雁尾的位置,是前军和中军的中间。他与黄忠之间隔着十排士卒,大概百步左右。前面有旌旗阻挡,不可能一览无余,只能看个大概。
地平线外有烟尘卷起,敌人正在靠近。慢慢地,他看到了敌人的战旗,听到了敌人的战鼓声。
两翼出现了零星的骑兵,骑兵排着松散的阵形,由两翼包抄而来,呼喝着驰过,射出几支羽箭,冲向阵后。这些骑兵不是为了战斗,而是为了查看阵形,如果有明显的破绽,他们也会发起试探性的攻击。
这些西凉兵服饰不一,有的穿着皮甲,还有的干脆穿着左衽皮袍,载着毡帽,更有甚者连毡帽都没有,露出髡头,随着战马的奔驰,发辫随风摆动,一看就与中原人不同。
将士们有些紧张。孙策示意身边的鼓吹开始吹奏,雄壮的军令奏响,士气慢慢稳定下来。
“呜——”悠长的号角声响起,更多的骑兵冲出了地平线,像潮水般涌了过来。大阵如磐石,屹立不动,骑兵遇阵而散,奔向两侧,在两百步外立阵。
孙策粗粗一看,对方的骑兵真不少,就他看到的就有近千人,如果对方真是五千步骑的话,这骑兵的比例已经超过百分之二十。虽说南方军队,就算是袁绍和后来的曹操也没有这么高的骑兵比例,也许只有公孙瓒可以和他们抗衡。
也不知道山东的战事如何了。孙策感慨了一下,又迅速将思绪拉回眼前。
“将军,西凉人很嚣张啊。”秦牧策马而来,大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