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明君_第162章

  刘荨在走神的时候,罗朗冷静下来。
  细细品完每一条细则之后,罗朗脑海里浮现了《推恩令》三个字。
  《推恩令》是汉武帝削弱藩王权力的一项重要举措,而这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是削弱藩王权力的政策,在执行的时候,遇到的阻力却并不大。
  文景时期,藩王屡屡叛乱。汉武帝时未遭遇藩王反扑固然有文景时几次平定藩王叛乱,削弱了藩王势力的原因之外,和《推恩令》本身也脱不开干系。
  原本诸侯的王位和领地是直接原封不动的传给世子,其余子孙便是被养着的闲人。而《推恩令》则让诸侯所有儿子都可以分到领地。虽所有人都知道《推恩令》实施后,会让诸侯领地越分越小,渐渐就算皇帝不管他,也不会再对中央起任何威胁。但除了世子之外,诸侯其余儿子本来要当一辈子寄人篱下的富贵闲人,现在有了自己的领地,能有一番作为,能自己当家做主,他们怎么会放弃?
  至于以后势力削弱什么的,反正他们也不准备叛乱。比起自己一无所有,自己的儿孙也一无所有,现在至少分得一块领地,让儿孙也有一点盼头。
  对于他们而言,本来这领地就没他们的份,现在分多分少,至少能分到。
  诸侯王的子孙中除了世子之外,都支持《推恩令》,诸侯王的后宅之中,便是王妃,也要考虑着自己除长子外的其他儿子,更何况妾室?
  诸侯王内部因《推恩令》四分五裂,自然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力量。
  而陈文和翟阳的《招贤令》中所说科举也是如此。
  世家为了延续,必须得培养最优秀的继承人。
  就像是罗家一样,上一任罗家家主是他大伯,这一任却是他,而不是大伯的儿子。
  可罗家其他人就算心中服气,难道不遗憾?
  诚然,罗家势大,各个子弟都能用罗家的资源,为自己谋求前程。但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各人分得的资源总是不同的。
  就像是他的大伯能当三公,他的父亲就只能当个洛阳令。
  或许他的父亲和大伯之间才华有高低之分,但这差距真的有三公到洛阳令这么大吗?
  而且,并非所有家族,都是上任继承人去世的时候,祖父辈还在,还能在第三代中继续选择继承人。人都有私心,若大伯还在,真的会选择他,而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为继承人吗?
  那时候,一切资源都要为他堂兄所用,自己想要的都得靠后,他自己会甘心吗?
  就说现在,他的堂兄弟们,特别是大伯的儿子们,又甘心吗?
  他思及罗家在想要自立时弄出的种种丑态,这其中难道没有那些人想要争取更多资源的缘故吗?
  既然罗家他当继承人已经是既定的事实,他们只能将罗家变得更强大一些,自己分得的就多一些。
  而科举制度则给了这些没有被家族选择的人另外一种晋升途径。
  在科举中,陈文和翟阳建议举办县学、州学、太学三种层次的学校,县学以郡为范围,考三场可入学,身上就有了秀才功名,可以去官服当小吏;州学以州为范围,考一场可得举人功名并入学,得到之后可以考取郡守以下地方官职。
  考上举人之后,就能进京赶考,考上之人就能进入殿试,在大殿上,由皇帝亲自出题,并排列名次,直接授官。
  太学则由三种人组成,一是官宦之家有名额,可以让家族子弟入学;一种是各地有一定名额推举人才,这人才至少得是秀才;还有一种,则是宗室子弟入学。
  太学生地位等同于举人,只要入学三年以上,便可以直接和举人一起参加会试,参加进士选拔。
  当然,若是考不上,太学生也可以做官。他们比举人强一些的是,一不用等候空缺,二是直接只从品级限制,不一定非要外放。至于之后,他们都和举人一样,可以凭借自己努力一步一步往上爬。
  这只是正常途径,家人如果有能力,也可以在皇帝面前直接为子弟求官。
  这些都是实职,至于可以继承的荣誉虚阶,就严格按照嫡长制。
  陈文在折子中义正言辞道,嫡长继承乃是人伦,这么做可以规避不嫡不长的混乱现状,不至于兄弟阋墙,父子生隙。
  罗朗看了之后,忍不住叹气。
  嗯,说的好有道理。这一点一说出来,至少朝中儒士肯定会拍手称赞。
  他们这群人就是对嫡长要求十分严格,如同他这种二房长子成为家族的,对他们而言,那是不遵礼法。
  这选贤的政策,确定了嫡长子的继承权,至少各世家的主母会非常赞同。而世家的主母们势力都非常强,她们背靠的娘家都是世族们的盟友。只要娘家还强盛着,世家就必须照顾主母的意见。
  谁家主母愿意因为自己的儿子不如人,就被剥夺继承权?能保证嫡子的继承权,谁反对这政令,谁就是和世家的当家主母过不去。
  罗朗想了想世家主母们的战斗力,嘴角不由抽了抽。
  这《招贤令》,不仅对嫡长子有好处,对世家其他子弟的好处也是有的,特别是对于有才华之人。
  世家的资源分配不均,主要是在为子弟求官上。之前察举制,要举官,靠的就是各家实力和影响。因此因为家主偏爱,许多有才华的世家子弟获得的资源和他们的才干并不成正比。
  至少他们自己认为不成正比。
  罗朗也遇到许多世家子弟怀才不遇,郁郁寡欢之人。这些人中有嫡出的次子,也有庶出的人。
  平心而论,其中有些人的才华的确是不错的,只是为了家族,他们只能忍耐,只能籍籍无名,只能被牺牲掉。
  但有了科举之后,家族不给太学名额,他们还不能自己考吗?家族的资源不平衡的是选官资源,又不是教育资源。世家孩子们的教育都不差,难道和连识字都困难的庶族们比考试都考不过吗?若真是考不过还有什么脸面说什么怀才不遇?
  而且,世族子弟大多心高气傲,只要有一批人去考了一次,考过的人绝对会鄙视那些没有考过的人。同朝为官,他们也一定会亲近于那些和自己同时和全天下的读书人比试过的人。
  何况,会试之后,被录取的贡生们可以在殿前考试,由皇帝亲自出题!他们的策论会被皇帝亲自查看!
  也就是说,只要能考上会试,他们就有了一次直接上达天听,亲自被皇帝问策的机会!
  即便是世族子弟,这种机会也十分难得。
  罗朗思来想去,觉得,若他遇到这种事,即使自己已经是罗家家主,都忍不住下场考一次。
  他自诩才高,若不去考,总觉得会有人嗤笑他怕落第似的。
  对于世族而言,没有办法全力支持的子弟们若是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科举,入朝为官,光明正大的又为家族增添了一分助力,何乐不为?
  从此之后,他们也不由再为了选拔家族继承人而忍痛放弃自己的亲生孩子。他们完全可以将家族资源都倾斜给嫡长子,然后尽心教导其他孩子,让他们去科举。
  说不定,他们还能取得比嫡长子更广阔的前程呢。
  罗朗思来想去,不由叹气。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