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出娱乐圈后我成了大明星_分卷阅读_124

  【是这样吗?可是他们的传接棒不是很顺畅吗?两个人都在高速下,一次接棒成功,连持棒不稳的情况都没有……】
  【个人推测哈,苏哲是不是在看到孟浩的速度时,发现孟浩的速度和之前的速度有变化,所以特地慢了点起跑?】
  【……楼上,哲少虽然牛逼,但是这么吹就有点儿过了,他们这才练了多久,能有这默契?】
  【啊,成绩呢?我就想知道成绩!电子计时器的位置在哪里???直播间的导播不给切个特写吗???】
  赛场上的教练组自然是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最终成绩的。
  位于赛道终点附近的电子计时器上正显示着鲜红的数字:38秒63。
  看到这个数字,所有人都是心中一喜——有戏!
  要知道,此前接力队的训练中,队伍的最佳速度一直维持在38秒70上下,这次还只是以苏哲为核心的队伍第一次试跑,在速度上就比之前提升了足足0.07秒。
  现在队伍各个成员之间的默契和磨合还没有达到最佳的程度,包括是否要调整各个运动员在接力区的传接棒位置等问题也都还在等待确认中。
  只是一次合练,就跑出了这样的成绩……接下来还有二十多天的集训日程,在进一步培养了队员之间的默契后,队伍的成绩又能成长到怎样的地步呢?
  直播间内,导播魏亮也已经把画面切给了展示着第一次合练成绩的电子计时器。
  在看到最终的合练成绩之后,直播间内也是一片沸腾。
  38秒63,这个成绩放在亚运赛场上,已经是一个足以摘牌的成绩,虽然在世锦赛这一级别的赛场上,想进决赛还需要再努力,但作为仅仅第一次合练的成果,这个成绩已经足以自豪!
  陶生自然也在一直关注着这次的接力队合练,对于苏寅生的这一场豪赌能否成功,他也是怀抱着期待的。
  在看到接力队交出的这一份答卷后,陶生也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接力队的希望还在!
  只要保持这个成绩,在之后的合练中再磨练、改进交接棒技术、增加队员之间的默契,那么跑进决赛的希望还是大有所在的!
  退出直播间后,陶生忍不住又针对接力队当前的现状撰写了一篇长文,文章的标题上,与前一天的内容正相呼应——《这一场惊天豪赌,苏寅生胜券在手!》
  在文章写到最后的时刻,陶生忍不住提出了一个畅想。
  【众所皆知,若想让接力队稳定在世界级的水平上,那么接力队的各个成员实力最好均能在10秒15以内,日本队的接力队之所以能够长期称霸亚洲,同时具备世界级的实力,也是因为他们的队员平均实力在10秒10上下。
  如果在陈志伤愈之后,回到我们的接力队之中,重新接过第二棒的重任……届时我们的接力队能成长到怎样的高度呢?】
  这篇长文在发表之后,再一次被体育爱好者们转发。
  众人在庆幸接力队终于重新获得阵容核心之后,也纷纷想念起术后正在休养中的陈志。
  作为国内短跑毫无疑问的第一人,陈志在所有田径爱好者的心中都有着难以比拟的地位,长期以来,陈志一直以一己之力扛着国内短跑的旗帜,让所有人心中有一种国内短跑已经称霸亚洲的感觉。
  但在陈志的这一次受伤后,国内百米项目和4*100米的男子接力跑所受到的重创,才让更多人真正意识到陈志在此之前所付出的辛劳与贡献究竟有多少,也让不少人想起陈志受伤那段时间,网络上某些无脑的喷子对陈志受伤这一事件的抹黑。
  微博上,有人道:【过去在陈志的带领下,世锦赛、奥运会、钻石联赛,都有我国的运动员参赛,而且总能压着尼轰的选手在打,让我们产生了我国男子短跑实力强劲的错觉……真正强的人是陈志。如果不是苏哲的异军突起,本届世锦赛我们甚至会面临男子百米无人入围的窘境。希望某些黑子不要再侮辱英雄,让本就负重前行的英雄流血又流泪。】
  这段内容,引起了近来对体育颇为观众的吃瓜众的广泛支持,也再一次打压了体育圈中某些以喷人为乐的无脑喷子。
  在这天的微博热门转发内容中,还有一条颇为趣味的内容引起了吃瓜众们的注意。
  【八一八男子短跑项目背后的那个无冕之王,陈志、苏哲、赵志宣都是他一手养成,田径圈当代伯乐,短跑冠军之母——苏寅生。】
  当张烨随手刷开微博看到这条消息后,顿时发出了一阵惊天爆笑,在将这条微博亮到苏寅生的眼前之后,他终于在苏寅生无情冷漠的白眼之中,再度收获了一叠的数据整合工作……
  很快,发出那条微博博主,评论区喜提苏寅生的评论一个,评论的内容只有3个微博自带表情——暴怒、暴怒、暴怒。
  第47章
  转眼之间,田径队的封闭训练就已经临近尾声,随着时间越发的临近世锦赛,为了保证运动们在比赛期间的状态和体能,各项目的训练强度都在减弱,更多地转为专项技术巩固和持续性的技术调整环节。
  在D国世锦赛开赛前一周,国家田径队的全体队员将提前前往D国,适应当地气候环境,以保证运动员在正赛开始后,能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比赛之中。
  在临近赛期的最后一周里,田径队中仍旧在保持高强度训练的运动员,或许就只剩下苏哲一人了。
  包括短跑教练组和跨栏教练组的协同教练都向苏寅生与吕飞询问过,继续让苏哲保持当前这样的高强度训练是否合适,但是苏寅生与吕飞两人的回答极其相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